发发总结网 >策划方案

小学数学关于角的教案通用7篇

教案的结构合理性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习过程更加流畅,一份引人入胜的教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发总结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数学关于角的教案通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关于角的教案通用7篇

小学数学关于角的教案篇1

训练目标:

1、理解解决有关排队中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会根据不同的思考方法列式。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训练重点: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训练难点:减去重复的.,加上遗漏的。

教具学具:课件、1个红色圆片、10个蓝色圆片。

训练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出示题目:一排队伍,从前面数小红是第5个,从后面数小红是第6个。这排队伍共有几个人?

2、排队游戏。

3、引入课题。

二、训练准备。

1、课件出示:☆☆☆☆☆☆☆☆☆

2、讨论:两种数法主要不同在哪儿?

3、画一画。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在练习纸上画一画。

⑴△△△△▲

从右往左数,▲是第5个,请你把盖住的△画出来。

⑵ ▲ △△

从左往右数,▲是第4个,从右往左数,▲是第7个,请你把盖住的△画出来。

4、画完后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操作与思考。

1、学生拿学具操作,指名一生用磁铁在黑板上摆一摆。

数一数共有几个圆片?应怎样列式?说说算式中每个数字各表示什么。

2、小结:像刚才那样,已知1个物体,1个图形或1个人在排列中的前后顺序数,计算总数时要注意减去重复的,加上遗漏的。

四、练习。

1、填空:

① ○

从前面数,○是第9个,从后面数,○是第8个,这一排共有( )个图形。

② 一排图形,从上面数□是第4个,从下面数□是第8个,这排图形共有( )个。

2、先画一画,再填一填。

①从左往右数,小花排在第8个,从右往左数,小花也排在第8个,这排小朋友共有( )个小朋友。

②一队动物去参加运动会,小兔的前面有3只动物,小兔的后面有10只动物,这队动物共有( )只。

3、列式计算:

一队动物去观看演出,它们排队进场,小熊前面有2只动物,小猪后面3只动物,小熊和小猪之间排着4只动物,这一队的小动物共有几只?

4、思考题:

⑴有16个同学排队出操,从前面数小刚是第10个,从后面数,小刚是第( )个。

⑵18个小朋友排成一排,从左到右数明明排在第8个,从右往左数,红红排在第3个,明明和红红之间有几个小朋友?

小学数学关于角的教案篇2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探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时,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再通过比较、整合,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和同伴的努力,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2.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促进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但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两张完全一样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里玩一玩。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分数王国”里有哪些数呢?“小数王国”里呢?

(生汇报)

师:“分数王国”的士兵和“小数王国”的士兵吵了起来,它们在吵什么?

生:和0.06都说自己更大。

师:和0.06哪个数大?你能帮助它们吗?(板书课题——“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

设计意图:用“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里的士兵吵架这个情境导入新课,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然后以比较“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的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分数和小数互化的需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7页情境图。

师:比一比,“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

(2)大胆猜测,探究比较方法。

方法一 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

=1÷20=0.05,因为0.060.05,所以0.06。

方法二 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

0.06=,=,因为,所以0.06。

课件展示学生没有想到的画图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

0.06>

师小结:比较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时,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

2.“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分别有不同的尺子,你能帮助“翻译”吗?

(1)认真读题,明确题目中的“翻译”指什么。

(2)鼓励学生根据“分数尺”和“小数尺”中呈现的例子说一说与0.125的互化过程。

(3)引导学生理解数线上的同一个点既能表示一个分数,也能表示一个小数。

3.归纳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1)探究将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

练习,并思考转化方法。

(2)小组内交流方法。

(3)班内反馈。

要求学生说出转化方法,并讲明转化的原理。

师小结:分数化成小数,就用分子除以分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4.归纳“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把0.3,0.27,0.75,0.125化成分数。

练习,探究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师小结: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是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小数的小数点去掉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教学环节中,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在多种方法的基础上比较、整合,从而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小学数学关于角的教案篇3

教学内容:p28页例题和“试一试”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理念:在自我探索和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体会合作交流的意识。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电脑课件。

学生准备: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预习课前知识。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

16×1112×1432×21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你是什么想的?

2、想想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二、讲授新课:

1、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那么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它,并掌握它。

2、教学例题:

出示主题图:观察图,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提出问题:“这是21排26号,是最后一个座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告诉我们什么?

列出算式:

板书:21×26或26×21

a、先估算结果

解决:这个电影院大概能坐多少人?够500人坐吗?

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b、探索笔算: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在上节课内

容基础上,只是多加了进位,在全班汇报,教师把计算过

程展示于黑板。

引导学生将所有的`计算过程进行比较,特别是书上

出现的三种,比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书写竖式:

强调:a、因数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

b、积52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比较书上3种算法哪一种简单、方便。

三、习题巩固

1、课本28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算法多样,但至少有一题要用竖式。

2、课本29页练一练1独立计算,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学生做练一练第4题,后提问,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啊?

生:用完水龙头,马上关好水龙头。

4、组织学生做“练一练”第6题,小组讨论,看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关于角的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方法,会进行简单计算。

2、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支援国家、灾区、贫困地区建设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计算利息,解决利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增加,人们可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这样一是支援国家建设,二是对个人也有好处,既安全和有计划,同时又得到利息,增加收入。那么,怎样计算利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二、新课

1、 介绍存款的种类、形式。

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2、 阅读p99页的内容,自学讨论例题,理解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和含义。(例如:小丽20xx年月1月1日把1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到20xx年1月1日,小丽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10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的确1.8元,共101.8元。)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小丽存入的100元就是本金。

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税后利息: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税率纳税。小丽实际得到的1.8元是税后利息。国债的利息不纳税。

利率:利息和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1)利率由银行规定,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利率有按月计算的,也有按年计算的。

(2)阅读p99页表格,了解同一时期各银行的利率是一定的。

3、学会填写存款凭条。

把存款凭条画在黑板上,请学生尝试填写。然后评讲。(要填写的项目:户名、存期、存入金额,、存种、密码、地址等,最后填上日期。

4、利息的计算。

(1)出示利息的计算公式: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2)计算方法

按照以上的利率,如果小丽的100元钱存整取三年,到期的利息是多少?学生计算后交流,教师板书:1002.70%3=8.10(元)

(3)三年后取款,小丽能得到8.10元利息吗?为什么?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指出:1999国家规定存款时,要按利息的确20%缴纳利息税,你能再算一算如果你存入100元,3年后实际能得多少利息吗?

(4)学生计算后回答,教师板书

利息税金:8.1020%=1.62元 税后利息:8.10-1.62=6.48元

加上她存入本金100元,到期时她可以实际得到本金和税后利息一共是106.48元。

5、练习。

(1)完成二十三的第6题,学生读题后,提问:贝贝存入的本金是多少?利率是多少?存期是多少?然后由学生解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十三的第9题。

教学总结:

折扣、纳税、利息是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其中,折扣是学生们日常生活最熟悉的,教学中,我没有剥夺孩子们想说的权利,让他们自由地来说说他们对折扣的理解,并引入商品打折销售的情境,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但教学中我没有说清楚几折就是十分之几,因此个别孩子对于七五折这样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而纳税和利率,则主要是通过公式的掌握教给孩子解题的方法。

小学数学关于角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 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 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 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 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 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 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 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 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小学数学关于角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进一步利用平移、旋转的知识把七巧板各图形拼成鱼图。

教学过程:

一、 独学:请观察下图,同位说一说第2个三角形是由第1个三角怎样演变来的?

再说一说第1个三角形是由第2个三角怎样演变来的?

二、对学、群学

1. 七巧板经过平移或旋转后得到了鱼图,请在鱼图中画出相应的每块板的轮廓线,标出序号同时说明每块板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

2.我有多种方法得到的'

三、群学:(巩固提升)左图是被打乱的4张图片,怎样才能还原成右图?

四、检测:p88第1、3题。 文章

小学数学关于角的教案篇7

设计说明

1.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建立除法概念。

除法的两种现实情境模型一般被称为等分和包含分,为了让学生借助两种不同的现实情境模型建立除法概念,本节课先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获得平均分的直观经验;再通过说一说、填一填的活动,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最后学习用除法算式表示,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

2.通过多种表征的转换,渗透模型化思想。

本节课在学生认识了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结合例题探讨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平均分的过程及结果,再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结果是如何用除法算式来表示的。通过从实践操作到平均分的表述,再到算式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把平均分和除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动作表征到语言表征,再到符号表征的转换,在渗透模型化思想的同时,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复习旧知。

(1)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

(2)举例说明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2.课件出示教材13页例4情境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然后汇报结果。

第一种分法:一个一个地分,每盘分了3个。

第二种分法:先两个两个地分,再一个一个地分,每盘分了3个。

第三种分法:三个三个地分,每盘也分了3个。

(2)小结: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即每盘放3个竹笋。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认识除法算式。

(1)引导学生探究: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熊猫解决了一个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表示方法。

(2)揭示课题:这样的算式大家都没有学习过,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种新的运算——除法。(板书课题:除法)像这样平均分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板书算式:12÷4=3)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介绍除号的写法: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个新的运算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除号时,先画一条横线,再在横线上下各点一个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同学们试着写一下。(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2)师指着除法算式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学生练习读除法算式)

(3)小结:只要是平均分的情况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问“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学习除号的写法和除法算式的读法,同时让学生明确平均分的情况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为学习例5做好准备。

3.探究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

(1)课件出示教材14页例5情境图,引导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们能帮熊猫分竹笋吗?

学生动手分一分,然后汇报。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

(2)引导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刚刚分竹笋的过程。(生列出算式并读一读:20÷4=5)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认识11到20教案参考6篇

幼儿园关于鸡的教案通用7篇

人教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8篇

小学数学节活动总结通用8篇

小学数学教研组教研工作总结通用8篇

2024年小学数学教师述职报告通用5篇

小班数学数9教案通用8篇

大班数学5的加法教案通用5篇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通用5篇

2024小学语文教案通用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05118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