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制定可以帮助教师思考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创新性,结合实际应用的教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发发总结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幼儿数学类教案推荐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幼儿数学类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对斜坡上物品下滑的现象感兴趣。
2、正确数数,比较高低。
重点:幼儿在玩滑梯时,引导幼儿探索下滑现象。
难点:请幼儿探索斜坡与汽车下滑速度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大小相同的立方体积木若干,木板若干块,纸、笔、小汽车若干。
活动过程:
请幼儿玩滑梯:幼儿在玩滑梯时,引导幼儿探索下滑现象。
请幼儿自由讲述下滑的原因。
请幼儿分别在高、低不同的滑梯上游戏、比赛时有什么不同感觉,看谁滑得快,想想为什么。
1、请幼儿搭滑梯:
引导幼儿用积木和木板搭滑梯。
引导幼儿尝试分别用1块、2块、3块积木搭出不同高度的滑梯。
2、请幼儿仔细观察滑梯:
“谁搭的滑梯高?谁搭的滑梯低?高的滑梯用了几块积木?低的滑梯用了几块积木?”
3、请幼儿探索斜坡与汽车下滑速度的关系:
“让小汽车从滑梯上滑下去,它在哪个滑梯上滑的快?”
4、请幼儿交流汽车下滑速度快的原因:
教师小结:积木用的越多,斜坡越高,下坡速度越快。
幼儿数学类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巩固对6以内数字的认识,感知6以内的数量。
2、积极、愉快参与寻找、辨认数字与感知数量的游戏。
3、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重点难点:
能不受排列形式影响,感知6以内的数,并能进行数物匹配。
活动准备:
1、课件。
2、每组一套1~6的数字卡、实物(装有冬枣、橘子、苹果各6个的篮子)。
活动过程:
一、找座位
1、数字宝宝藏在了火车车厢上,请小朋友找出并说出是数字几?(引导小朋友逐一找出藏在车厢上的数字。)
2、你们想坐火车吗?坐火车卡要车票啊,现在我来送给你们每人一张车票吧!(分发给每组幼儿一套1~6的数卡,幼儿自由选择一张)
3、每一张车票上都有数字,请你们看看说说自己拿到票上是数字几,票上是数字几就代表你坐在几号座位。请幼儿说说自己坐在几号座位。
4、动物朋友们也要乘坐这辆小火车,有些谁呢?(请幼儿逐一认识)它们手里也拿着车票呢,但是他们的车票上都是小圆点,几个小圆点就代表它乘坐几号座位,我们来帮它们看看应该怎么坐吧!(引导幼儿逐一说说各个小动物手里的车票上圆点的数量,并用相应的数字来表达)
二、分果果
1、火车开来到了一个果园里,请大家看一看果园里有些什么水果呢?
2、动物们摘了好多水果,请小朋友看看、说说它们摘下的各种水果各有多少。
3、动物们想把摘下来的冬枣、橘子、苹果分给我们每人一样尝尝。我们每一节车厢里坐着几个乘客呢?
①将冬枣送给第一节车厢的乘客。
②将橘子分给第二节车厢的乘客,够不够?还要摘几个橘子才能正好分给6个人呢?
③将苹果分给第三节车厢的乘客,够吗?怎么办呢?
三、兑奖啦!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我们这一趟列车有个抽奖活动,现在公布中奖号码,如果你手里的车票上的数字与我们的中奖号码的数字相同的话,就请我这里来对奖。(幼儿在听好老师的题目后思考答案,然后请符合的幼儿快速来对奖,经检验,正确的可以得到奖品)
①比5多1的数字是几?
②其余的`乘客都是鼓励奖,等火车到站以后,你们可以到我这里来领奖,但是有个要求:要在车票上画出六个圆点。
四、开火车
请每一节车厢里的乘客们按车票上的1、2、3、4、5、6的顺序下车排成3列队伍,检查小朋友站立顺序是否正确,然后出活动室,结束活动。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运用游戏,加深对数的认识将具体的1~6圆点数量与数字符号相对应进行数物匹配,明白每个数可以表示相同数量的物体,感知数字和实物的数量关系运用已学的知识,进一步理解数字和数量的关系通过游戏进一步让幼儿巩固数字6尝试数字1~6的排列。
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理念是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活动中,我紧紧把握这个理念,使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轻松地认识、理解了学习内容。课上的气氛也是很活跃的,发言也很积极,较好地达到了预期设计的活动目标。
幼儿数学类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能排出10以内自然数列,学习确定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2、能正确地运用序数词,会用第几来表示物体在序列所在的位置。
3、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1、灵活运用10以内的序数,正确运用序数词。
2、引导幼儿思考,使幼儿灵活地掌握序数知识,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教具:数字1~10,图卡,数字挂表
学具:图卡,幼儿操作卡,数卡,
活动过程
一、导入学习
老师向幼儿展示1到5的序数卡片,引导幼儿描述这五个序数。
幼儿:
1、像铅笔能写字
2、像天鹅水中游
3、像耳朵听声音
4、像红旗迎风飘
5像鱼钩把鱼钓
老师:很好。现在大家看一下我手中的挂表。这是什么?(用手指着口哨)
幼1:口哨。
老师:对了。那么它看起来像什么?
幼2:像6、
老师;是啊!所以啊,6像口哨咧嘴笑。
幼儿:6像口哨咧嘴笑。
接着展示其他四张图片,引发幼儿思考,并得出对7到10的描述:
7像锄头能耕地8像葫芦藤上吊9像勺子能盛汤10像铅笔加鸡蛋
二、做游戏
找10个幼儿来参加游戏
将标有1到10的十个数字卡片打乱顺序,翻过来放在桌子上,让10个幼儿分别抽取一张卡片,并按照上面的数字序数站在正确的.顺序。最后看每个幼儿是否都能找对自己的位置。这个任务交给在台下的幼儿来完成。老师负责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当每个幼儿都能找对自己的位置时,再让这10个幼儿打乱顺序,两人互换卡片,重新排列顺序,正确排列后把卡片收起来,老师随意叫出一个学生的名字,让台下的幼儿来判断该幼儿处在第几的位置。让其余的幼儿也轮流来参加这个游戏,最终让每个幼儿都能灵活运用序数词。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上这节课,让我感到上课很轻松,不知不觉中在快乐声中度过了一节课但要想上好一节课,需要提前下很多功夫,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一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2、这节课,每个幼儿都做到了积极快乐地参与,我很开心。我和幼儿配合的这么好,互动性好。幼儿喜欢做游戏,所以我将数学的概念融入游戏中,使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更为浓厚,对序数更容易理解。幼儿教学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是以游戏方式生活的,应寓教育于生活之中。
3、要想更好地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老师应该花更多精力来了解幼儿的经验水平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这样才能构思更多适合幼儿发展的游戏。
幼儿数学类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轻重,能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正确运用“轻”、“重”表述物体比较结果。
2.初步理解轻重的相对性,并按物体轻重进行正、逆排序。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已具备对轻重的初步认识。
物质准备:花片、积塑、石头、核桃、积木、幼儿天平人手一架;排序板(4)花片、积塑、石头、核桃、积木图片人手一套记录表幼儿人数一份、示范记录表二份
活动过程:
1.学习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能正确运用“轻”、“重”词汇表述比较的结果。通过师幼互动游戏“抱一抱”,引导幼儿通过目测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1)师:老师和小朋友,谁重?谁轻?为什么?
(2)学习用“”符号表示物体轻重。
师小结:我们用眼睛一看就知道了老师比小朋友重,小朋友比老师轻。
2.能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1)出示大袋和小袋,引导幼儿通过提一提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师:雷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个袋子,小朋友猜猜,这两个袋子哪个轻?哪个重?
小结:看来有时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准确,这时你可以用手掂一掂,再判断物体的轻重。
(2)出示苹果和梨,介绍天平,通过工具称一称,比较两个物体轻重。
师:雷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苹果和梨,小朋友猜猜,哪个重,哪个轻?(介绍天平)
小结:比较物体的轻重有很多方法,可以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提一提,还可以用工具称一称。
(3)幼儿操作,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第一组:乒乓球和实心球
第二组:花片和积木
第三组:实心球和绿球
师:
(1)请小朋友比一比它们谁重,谁轻?
(2)你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的?
3.比较和讨论三个物体轻重,初步理解轻重的相对性。
师:(请出两个小朋友)
(1)你们知道它们谁重?谁轻?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儿讨论)那么老师和小朋友谁轻,谁重?
(2)为什么一会儿说这个小朋友重,一会儿说它轻?他到底是重还是轻?
(3)小结:看来这个小朋友是重还是轻要看它和谁比。
4.进行3个物体重量的正、逆排序练习。
师:请小朋友根据我们三个人重量给它们排排队,怎样排呢?
5.提供材料(石头、积塑、花片),介绍材料的名称及操作方法。
(1)幼儿操作,按照排队的顺序,用图片把它插在排序板上,师巡回指导。
(2)师讲评幼儿操作情况。
6.自然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将5种材料(核桃、积木、石头、积塑、花片)投放到数学区让幼儿继续比较。
幼儿数学类教案篇5
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较为感性的活动。一是以小动物盖房子,引出课题。引导幼儿学习一一对应,对于幼儿而言,通过对比的方法更容易发现两个物品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在活动中让幼儿做对应的操作。二是感知一一对应的关系,教师提供给幼儿诱发对应性的材料,如狗和骨头(即两种材料之间有内在联系)。容易使幼儿进行一一对应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形成了一一对应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课是幼儿园小班一节数学领域的课,幼儿对动物本身很感兴趣。所以本活动的主要是为幼儿提供观察、探索、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幼儿的兴趣转移到对活动中出现的一一对应的兴趣上,从而引发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设计思路:
一、情境导入 引出主题
二、 出示图卡 师幼互动
三、 趣味游戏 巩固知识
四、 动手操作 活动延伸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物体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
2、在操作及游戏活动中,感受对应的关系。
3、乐于参与集体游戏活动。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大象、牛、兔子、刺猬、猫、木头、小狗、骨头、点图卡。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引出主题
1、出示"小狗"导入。
师:今天小狗家要造房子,可是盖新房子要用很多的`木头,(在黑板上出示木头随意排列),小狗自己搬不动怎么办呢?
师:小狗请来了好多小伙伴来帮忙,让我们看看都有谁吧?(刺猬、小花猫、小兔子、牛、大象)
小结:小狗请来了好多小伙伴来帮忙
二、出示图卡 师幼互动
1、师:小狗请来了力气最小的小刺猬来帮忙,一个刺猬一根木头,木头太多了,小刺猬太慢了
2、师:小狗请来了二只小花猫来帮忙,二只小花猫二根木头,木头太多了,小花猫太慢了
3、师:小狗又请来了三只小兔子来帮忙,三只小兔子三根木头,木头太多了,小兔子累坏了
4、师:小狗又请来了四只牛来帮忙,四只牛四根木头,木头太多了,牛也累坏了
5、师:小狗又请来了力气最大的大象来帮忙,五头大象五根木头,终于所有的木头都搬运完了,小狗的房子盖好了
小结:好多小动物来帮忙,小狗的房子终于盖好了
三、趣味游戏 巩固知识
1、小狗家族邀请小伙伴吃骨头了,但是每一只小狗只能吃一个骨头
2、教师出示一只小狗,请幼儿对应的拿一个狗骨头,出示二只小狗,请幼儿对应的拿二个狗骨头,出示三只小狗,请幼儿对应的拿三个狗骨头
小结:小朋友真棒
四、动手操作 活动延伸
1、出示操作用具,讲解操作要求
2、师:依次给小狗找到对应的骨头
小结:小朋友真棒,每一只小狗都有自己的狗骨头了
幼儿数学类教案篇6
?教材分析】
符号是人们共同约定用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数学符号“>”“<”“=”则是用来指称一定数量关系的标志,可以将数物关系一目了然的呈现在人们面前。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数字,中班幼儿能够手口一致地点数10以内的物品,初步了解用一一配对的方式可以比较数量的大小,在与同伴游戏中开始通过数量关系比较两数的大小(例:分饼干、分积木)。4-5岁幼儿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比较10以内数的多少,但是他们很少接触到数学符号和用词语描述,比较两数的大小的经验(例:比较5和3,能够说出“5大”,但是不能用语言描述“5大于3”;比较2和2,能够说出“它们俩一样多”,但是不能用词语表述2等于2)。为了让幼儿理解“>”“<”“=”意义并更好的运用于实际操作问题中,我选择了用数学符号比较10以内数量的大小,作为本次活动内容。
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我将活动重点等为:学习用符号和词语比较两数大小。难点定为:在实际操作中以一一配对的方式比较实物的大小。
?设计思路】
本次通过以下6个环节带领幼儿体验科学活动的魅力。即:说—论—练—比—玩—享。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学符号“〉”、“〈”、“=”。
2、学习用符号和词语比较两数的大小。
3、尝试以一一配对的方式比较实物的大小。
4、体验用数学知识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成功和快乐。
?活动准备】
小猴淘淘分水果的ppt;数学符号卡“〉”“〈”“=”;苹果、草莓、梨、香蕉、小猴、“>”“<”“=”操作卡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师幼谈话,发现问题所在
1、播放ppt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吃水果吗?小猴子淘淘也喜欢吃,可是今天它面对一堆水果,却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咱们一起来问问它。(小猴子你怎么了?)
2、倾听苦恼
(小猴淘淘的声音:我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吃水果,可是我不知道每种水果够不够,也不知道该怎么分)
小结:原来它在为分水果发愁呢。
二、同伴讨论,找出解决办法
1、商讨方法
幼儿与同伴商讨如何帮助淘淘分水果。
师:你们有好办法吗?快和你身边的小伙伴说说。
2、发表看法
师:谁来说说你的办法?
个幼表述自己的方法。
小结:你们的办法真不错
三、课件展示,一一配对点数
1、自由点数
师:咱们把散在地上的水果排列整齐,再来点数一下。
提问:看看有多少只猴子?有多少个草莓/根香蕉/个梨?
2、对应排列
幼儿点数一一对应排列的实物。
师:你们还记得这种点数的排列方式吗?(一个猴子对应一个水果排列,一一配对)我们一起数数。
小结:算上淘淘,一共有三只猴子,三个草莓,两根香蕉,四个梨。
四、大小比较,认识数学符号
1、操作对比
师:我们就用一一配对的方法,先来帮淘淘分草莓,请拿出草莓和小猴子,其他的水果放在袋里。
播放ppt,幼儿操作小猴和草莓操作卡,点数对比它们的数量。
2、认识“=”
提问:你们发现什么了?
师:小猴子的数量和草莓的数量是一样的,可以用一个数学符号来表示。(出示“=”)它“=”是等于号,也就是3等于3,你们也找一找。(详细讲解等于号)(淘淘:原来等号两边的数量是一样的,这么看来,我们每个人可以分到一个草莓吃,是吗?嘻嘻谢谢你们。)
师:你们用一一配对的方法帮淘淘分好了草莓,咱们继续帮它分香蕉。
3、认识“>”
播放ppt,幼儿点数猴子和香蕉的数量。提问:你们发现什么问题了?(谁大?谁小?)
师:有3只小猴子,2根香蕉,也就是(猴子的数量比香蕉的数量多)。可以用一个数学符号来表示。(出示“>”)这个符号“>”叫大于号,即3大于2,你们也找一找。(详细讲解大于号)(淘淘:你们摆的真清楚,这下我看懂了,大于号张大的嘴巴对着量多的一边,是这样吗?唉,这么看来香蕉不够分,那我就让爸爸妈妈先吃吧。)
师:真是只谦让的小猴子
4、认识“〈”
播放ppt,幼儿点数小猴子和梨的数量。
师:这次你们发现什么问题了?
师:还是3只小猴子,有4个梨,也就是说(猴子的数量比香蕉的数量少),可以用一个数学符号来表示。(出示“〈”)这个符号“〈”叫小于号,即3小于2,你们也找找看。(详细讲解小于号)(淘淘:原来小于号的小尖嘴对着量少的数,是这样吗?这么看来我们不仅每个人能分到一个梨,还能剩下一个呢。猴爸爸猴妈妈一同说:你是个礼让的好宝宝,剩下的一个奖励给你。)(淘淘:这3个数学符号可真有用,用它们就能清楚的比较出数量的大小,看来我也要好好学习它了)
小结:我们用这3个有趣的.数学符号“〉”“〈”“=”帮淘淘分好了水果。
五、幼儿操作,实物配对比较
1、思考问题
师:淘淘请来了他的好朋友们,看一看他准备的水果够分吗?
2、幼儿解疑。
(淘淘录音:原来是这样呀,谢谢你们动脑筋帮了我这么多忙,我吃饱了咱们来玩比大小的游戏吧)
2、操作材料
师讲解比大小游戏的要求,幼儿操作材料,并与教师、同伴交流。
3、表达见解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玩的?
小结:看来比较10以内数量的大小是难不倒你们了,淘淘可羡慕你们了。
六、分享成功,感受助人快乐
1、感受快乐
(淘淘录音:你们懂得的数学知识可真多,谢谢你们帮助我还让我学到了知识)
师:我们用学到的知识帮淘淘解决了分水果的难题,现在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2、体验成功
结束:你们用数学知识帮助别人,还能玩有趣的比大小游戏,可真棒。
延伸:以后我们还要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帮助更多的人,好吗?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幼儿教案推荐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