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发总结网 >心得体会

行孝道的心得体会最新5篇

梳理好内心感受之后,才能将心得写得更具条理,为了进一步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上去,获得启发之后需要及时写好一篇心得,下面是发发总结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行孝道的心得体会最新5篇,感谢您的参阅。

行孝道的心得体会最新5篇

行孝道的心得体会篇1

20xx年4月20日,咱们二龙中心校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了山东省亲情教育系列活动办公室主任、山东电视台《天下父母》等栏目总导演、山东省天下父母文化传播中心秘书长吕明晰《凝神聚气共筑中国梦》的专题讲座。在3个多小时的讲座中,吕明晰老师围绕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如何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孝道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好行动等方面为咱们全体教师上了一堂生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

咱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孝道”一直被历朝历代深深重视,甚至被奉为“国之根本”。孝,作为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千百年来规范着世世代代,贯彻于万户千家。其内涵就是善事父母、尊敬父母。应该说,经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孝”是完全可以同社会道德融合的,值得广泛倡导,大力弘扬。我觉得,如果把“尊重老人,孝敬父母”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切入口和着力点,把中华民族“崇孝”的.传统美德植入到学生的大脑中,融于学校的德育体系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能辐射到家庭和社会。试想,当父母在家里感受到子女的孝敬时,他们又怎能不去更加孝敬自己的父母。如此这般,间接提高了家庭的文明程度,又必将推动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与进步。“百善孝为先,一切事情都应该从孝道做起。他认为“孝”是人格完整的基础,有“孝”的人也有责任心,有担当,知恩图报。“孝”是成功的保证,有“孝”的人讲义气、有爱心,会得到大家的合力相助,能够成就大的事业。

通过这次报告,让我更深刻地认识了“孝道”的真正含意,作为一名教师,我要把吕老师的这种观念传承给我的学生,让他们都成为孝敬长辈的人,这样才能做一个人格完整的人,才能让大家看到“凝视聚力,实现中国梦”的美好社会。

行孝道的心得体会篇2

“琴键黑白分明像你,凝望这个世界的眼睛……”这首歌很快在我们耳边响起,《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开始了。在我们观看的过程中,许多人默默地留下了泪。视频里有许许多多的榜样,他们都用稚嫩的肩膀撑起了家。

在其中,有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儿,叫梁荣,每天早上都要帮妈妈穿衣洗脸。三年前,妈妈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生活很困难。吃饭时,妈妈不小心把苹果掉到了地上,她要把坏的吃了。梁荣马上就从妈妈手里夺过来,自己吃,因为怕妈妈吃到泥。

当看到这里时,我已热泪盈眶。我记得,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妈妈都留给我,自己吃坏的。而视频上,五岁的孩子就懂得让父母吃好的,而我这么大了,也应该给爸爸妈妈做一些家务。

我继续往下看:在许多人的帮助下,她终于免费上了幼儿园。母亲不放心她,就坚持着要将女儿送到学校。回到家,女儿就给妈妈按摩、讲幼儿园的故事。打开家的冰箱,里面放的全都是妈妈的药。为了让妈妈知道什么时候吃什么药,女儿都在药上标了字母。

五岁的孩子,应该是无忧无虑地玩耍的时光,而她却已经开始给妈妈按摩、讲故事。她还知道为妈妈着想,认真地为妈妈给标上了字母,方便妈妈寻找药品。梁荣可真孝顺啊。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梁荣五岁就知道孝顺父母,我们也应该像她一样,学会孝顺父母,珍惜父母对我们的爱。

行孝道的心得体会篇3

孔子有言:“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论语·学而》篇中,孝悌是与谨信、博爱、亲仁并列的优秀品格,而且被列在首位,是为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学文”的重要基础之一。对自己的父母不懂得感恩,就不可能做到博爱。情感透支造成生命体验的缺失,即使勉强学习也无法体会先人的情感与思想。孔子的学生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侍奉父母竭尽全力,为君主谋划才能竭尽忠心,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观念中,人君如同人父,为人孝子,方能为人忠臣。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若将孝悌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做人能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犯上作乱的人是很少的。君子专心致力于修养孝悌精神,仁与道都以孝悌为根本,孝悌不但是为人子、为人臣的根本,还是追求仁与道的至高境界的基石。

孔子与学生讨论对待父母的态度时认为,当时的社会普遍把赡养父母当作孝顺,然而赡养父母是犬马也可以做到的事情,所以仅仅赡养父母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尊敬他们,那么人子与犬马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的健康,孩子出游在外,要保持身体健康,不让父母牵挂担忧,这也是孝敬父母;父母在世的时候,孩子经常陪伴在左右服侍,不要远游,如果一定要远游也要有一定的方向,让父母知道自己的行踪,这也是对于父母牵挂的一种慰藉。而意气风发的少年常常向往流浪的生活,早年不顾父母苦苦劝阻挽留背井离乡,无论衣锦还乡或浪子回头往往为时已晚,不免酿成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孩子不可以不记得父母的年龄,一方面要为父母高寿庆贺喜悦;另一方面,父母年事渐高,离我们远去的日子也就越来越近,作为子女要时常感到悲伤,才会更珍惜父母在世的时光,尽心尽力侍奉父母。

在侍奉父母的做法方面,孔子认为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是件难事。家庭内外事务由子女去操劳,有美味的食物让父母先享用,但并不能仅以此作为孝的标准。如果看到父母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要多次婉转劝谏,如果父母没有采纳自己的意见,仍然要尊敬地侍奉,虽然内心忧虑,但对父母仍然不怨恨。侍奉父母、安葬父母、祭祀父母都要遵守“礼”的规则。孔子的学生宰我觉得为父母守丧三年太久了,孔子便说他不仁,孩子出生以后要在母亲的怀抱中三年才能自如行走,为父母守丧三年是为了报答父母在孩子不能走路时付出的辛劳,而宰我连这样的报答都不能做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当他父亲去世以后,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长期不改变父亲的原则,可以说是做到孝了。强调孝的实际行动,孝不仅仅是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生活中任劳任怨服侍周到、心中常常怀念都是不够的,要努力完成父母的理想,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点。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作为孝子,要让父母的精神也在自己的身上延续下去。

诗人说母亲是珠蚌,因为培养一粒顽石而使自己痛苦不已。她并没有因此拒绝抚养,而是以自己厚重而宽宥的母爱将它一层层包裹起来,直至它成为一颗光泽耀眼圆润无瑕的珍珠。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先生在《母难日》中写道:这世界从你走后已变得不能指认,唯一不变的只有对你永久的感恩。孔子推崇的孝道已经是千百年来华夏子孙共同尊奉的民族信条,也将会成为千千万万后来人的道德准则。

行孝道的心得体会篇4

其实对于咱们这个儒莲文化,我之前就知道,因为我的女朋友是千山路小学的,她在36期的时候在这里参加过培训。她学习完之后回去跟我交流一些收获,我开始有些不屑,甚至嗤之以鼻。我认为自己对这些问题有自己的想法,并不需要别人的教诲。但是这四天的学习,让我对先前的看法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首先我应该先检讨自己。我这个人在单位和领导、同事相处比较融洽,但是内心很急躁,有时候会和父母、朋友产生一些矛盾,而且对这些矛盾不以为然。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对于父母首先应该尽到孝道,特别是我们这群年轻人,应该把孝道承传下去。

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姥姥,我的姥姥从小把我养大,一直养到18周岁。我姥姥属于一个大家闺秀,对于“礼”教得很严。我深刻地记得,姥姥说:“一等人用眼教,二等人用手教,三等人用棍子教。”刚才看到莲儒幼儿园的孩子特别可爱特别聪慧,让我的内心产生了自责。回想我在班级里对待我的学生,是否做到和颜悦色?是否做到他做错了给他一个改错的机会?事实上并没有做到。

姥姥还教育我吃饭要有礼。我小时候吃菜只吃自己面前那一部分,哪怕把我面前的菜挖一个小洞,我也不吃别人眼前的菜;吃完饭不能把筷子放碗上;不能说话。其实小时候做得更好一些,学着学着就学走样了。

老师上一节课提到对父母的爱。父母对我们的爱非常无私,非常包容,反过头来,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包容一下我们的父母呢?我的父亲已经52岁了,他的身体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健壮了,走路的时候,我会开玩笑说:“小老头……”感觉父母的身体在一天一天变差,可是我却没有做到我这个年纪该做的事情,每天和朋友在外面玩得很晚。我的妈妈有一些神经衰弱,我回去晚的`时候她就是睡着了也会醒来,她总会说:“这么晚回来,对身体不好。”算起来,我们能有多长时间可以和父母说说话、陪他们聊聊天?每天在外面和朋友说那么多,为什么不能回家对父母再分享一下呢?其实父母非常想知道你在单位表现如何,和同事关系如何,甚至和女朋友处得如何。以前我回去也就是一句两句,这两天回家我跟妈妈聊了很多。因为家离学校比较远,每天要早走,一年365天,我妈能有360天起来为我做早饭,但是我从来没有感谢过她。昨天走时我给她一个拥抱,说:“谢谢您!”我妈还有些诧异,可能有点适应不了。今天我又给她一个拥抱。我相信,我还会坚持下去。最后,祝愿在座的各位长辈、老师的父母都能够身体健康!

行孝道的心得体会篇5

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今天,这种传统美德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

目前,在社会上形成了敬老不足,宠少有余的风气。在学校,相当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至上,不关心集体和他人,不爱劳动,不尊重老师,给老师取绰号,当众与老师顶嘴,甚至侮辱谩骂老师,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这绝不是个别现象,看了真让人痛心、担忧。因此,在青少年学生开展孝亲敬长教育,对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民族道德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中小学生进行孝亲敬长的道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必须通过学校和家庭两个主渠道开展。学校教育应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在学校德育活动中渗透孝亲敬长的教育,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行动中表达自己的关爱。如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布置"亲情"作业,象"祝福长辈生日"、"筹备温馨晚餐",在母亲节、老人节、教师节组织学生与家人、亲属、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交流,送自制的小礼物等。在班级开展感恩教育主题班会,举办孝亲敬老的专题讲座。让学生认识到孝亲敬长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2、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孝亲敬长教育。课堂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老师的导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关孝亲敬长的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思品教材中《家庭剧场》、《青春故事》,语文课本中《背影》、《我的母亲》等,教材中人物的言行为学生做出了光辉的榜样,会让学生思维受到启迪,心灵得到净化。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

3、舆论要大力宣传孝道。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专栏,大力宣传孝亲敬长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可以开展以"孝亲敬长"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和作文竞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尊重老人。还可以通过文艺演出等形式营造浓厚氛围,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之恩。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自己应自觉承担的社会责任。

目前,孝亲敬长教育应加强家长工作,家庭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孝亲敬长的楷模。家长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孩子耳濡目染,也会逐步养成孝亲敬长的好品德。

2、要从小事着手培养孩子孝亲敬长的行为习惯。如:父母劳累时,孩子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父母外出时,孩子就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父母生病时,孩子应主动照顾、安慰父母、接待客人等。要求孩子主动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有利于孩子养成孝亲敬长的习惯。

3、家长还应积极主动的配合学校开展各项活动,平时应经常到学校,与学校保持经常的联系,才能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下乡行活动总结模板5篇

缤纷冬日行活动总结5篇

志愿行活动方案精选5篇

社区行活动方案通用5篇

公益行活动方案优质5篇

2023年行工作总结和计划5篇

爱心公益行心得体会精选8篇

幼师思与行心得体会7篇

政策乡村行心得体会8篇

幼师思与行心得体会精选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0700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