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发总结网 >心得体会

山海情观后感心得体会6篇

每个人都要尽自己的全力去写好心得体会,可以促进我们的成长,要是没有一个独特的见解,就无法将心得体会写得更有价值,下面是发发总结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山海情观后感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山海情观后感心得体会6篇

山海情观后感心得体会篇1

漫漫扶贫路 浓浓“山海情”

近日,由孔笙导演,黄轩、张嘉益、闫妮等主演的扶贫电视剧《山海情》热播,豆瓣评分稳定在9.4,已坐稳目前扶贫剧评分之冠的宝座。作为一名工作两年多的基层干部,我怀着试一试的心态打开了这部剧,之后便被这代入感强、贴近生活、真实还原的故事深深震撼,被故事里人物的吃苦精神、服务意识深深打动,为大山那边的“宁夏”人和大海那边的“福建”人创造的奇迹深深折服。

“空中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砾满地跑”。1997年初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来到宁夏调研对口帮扶工作,部署“移民吊庄”工程。《山海情》的故事就是从涌泉村开展吊庄移民工作讲起的。那时他们过去面对的,是“胡风怒卷黄如雾”“穷荒绝漠鸟不飞”的贺兰山下荒滩,是一个宽广平整、没有大山却也没有人烟的地方,移民过去,意味着他们要自己挖土、自己找木材,自己搭建房子,自己在那片还没有人烟的土地上开辟一番新天地。但是他们选择了相信政府,相信未来,相信在东西扶贫项目的帮助下,可以走出穷山沟,走向新生活,选择了向那个鸟儿不飞、草儿不长的地方进军!

“走咧,走咧!走远咧!越走越远咧”。随着情节的发展,对口扶贫工作的开展,麦苗去福建电子厂打工,得宝留在村里拜林教授为师学习种蘑菇,看上去就像歌里唱的,穷苦的日子“走咧,走咧!走远咧”!而实际上,缺水、少电、山高路远、风沙漫天、村民有认知局限,这些难题,并不会因为有了新的工作机会而改变。在西北贫瘠的土地上种出来“双孢菇”需要迈过科技关,村民出资建棚需要迈过风险关,蘑菇滞销时候,得福不惜搭上“仕途”也要现场戳穿谎言,请求领导支援。所有这些难过的关,会让人知道,路途虽遥远,可就是有人一直不放弃,就是有人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把事情做成了。

“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基层扶贫干部的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福建对口帮扶干部、专家、企业家的无私奉献,是西海固人民把根扎在更辽阔地方的勇气,更是国家移民搬迁、退耕还林、平整土地、保墒增收等政策的加持,让闵宁镇变成了绿树成荫、良田万顷、经济繁荣、百姓富裕的“金沙滩”。当初追着撵着逼村民走出大山的张树成书记因公殉职;凌教授在教会村民种蘑菇后离开,所有人捧着自己晒的枣、抓的鸡赶来送行;任职期满要返回福建的陈金山没有惊动任何人,只是对着闵宁这片土地望了又望。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中国的脱贫路,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几代人来来走走,几代人凭借着“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实现的!

山海情观后感心得体会篇2

心系扶贫“山海情”

热剧《山海情》以宁夏闽宁镇为时代背景,讲述了九十年代西海固地区的基层人民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在福建省对口帮扶之下,不断克服困难,挑战困难,将希望的种子洒向这片爱得深沉的土地,终将“黄沙戈壁”建成“塞上江南”的故事。全剧以朴实无华的乡村情感勾勒出人物形象,多条故事线并行的叙述方式推动情节发展,浓重的地方方言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人深深感受到跨越山海,真情不变的情感。

因为真实,所以动情。最真实的往往是最打动人心的,它没有刻意的修饰,只是将原本发生的故事原汁原味呈现出来,通过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讲述那个年代背景下所发生的事情。对于生活在美好生活中的我们,通过电视里的画面是难以想象那条件恶劣地区的艰难困苦,只有到了哪里,晒了辣毒的太阳,吹了冷干的烈风,感受了零下的严寒,才知扶贫干部的艰难不易。正是如此真实的呈现,才让人感同身受,将自己也代入进那黄沙漫天的戈壁沙漠之中,尝尽辛酸苦辣,由此打心眼生出对扶贫干部敬佩之情。

因为真诚,所以动人。广大扶贫干部的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结,那就是如何和群众打好关系,融成一片,彼此交心,使之了解国家政策,支持工作,体谅工作,不断增强广大群众内生动力、发展能力,然而事实往往事与愿违。剧中的马得福向村民宣传举村搬迁的政策,迎来的却是村民的冷淡、不理解,后续工作难以展开,这是广大扶贫干部所遇的共同问题。面对如此困境,我们的扶贫干部们甘为“孺子牛”,以一片赤诚之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实实在在的政策、看的见摸得着的措施、坚定不移的决心,赢得村民信任。古有“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今有“驻基层扶贫干部,一心一意为群众”。

因为真干,所以动心。习近平总书记曾满怀信心地预言:“今日的干沙滩,明日要变成金沙滩”。如今的闽宁,深刻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预言,依靠扶贫干部的真抓实干,发挥“拓荒牛”的精神,打造出特色产业,带动了劳务输出和招商引资,闽宁旧貌换新颜,将“穷荒绝漠鸟不飞”的贺兰山下荒漠变成了“金沙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扶贫”是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驻基扶贫干部,要想得到老百姓的信任,让他们踏踏实实跟着你干,首先就得要扶贫干部带头干、使劲干,干出效果,干出成绩。“酒香不怕巷子深”,只有扶贫干部酿好了脱贫攻坚的“好酒”,撩动了村民渴望美好生活的心,才能充分调动积极性,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继续奋斗。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已过,但我们的扶贫干部依然活跃在脱贫工作的第一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山海情观后感心得体会篇3

我的青春染上脱贫色

“我一个人来到广西贺州参加工作,去到哪里,就把哪里当成自己家,去到哪个村,就把那里的村民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我愿意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大家打赢脱贫攻坚战!”

天高地阔,去追寻青春的色彩

2016年的夏天,刚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我,面临着选择什么工作的问题。在大城市的摩天高楼接踵人流中打拼一片小天地,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但作为一个学生党员,我有更广阔理想和使命担当,我想去追寻青春的色彩。于是我选择了选调广西,去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建设出力。

2018年3月,正值新一轮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员选派,我积极响应报名参加,在步头镇梅花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2019年5月,因工作需要,我调整到黄洞瑶族乡石门村担任第一书记。从队员到第一书记,这既是对我之前工作的肯定,也是巨大的责任和压力,但是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

路远山高,难不住扶贫的脚步

石门村是一个山区瑶族聚居村。初来乍到,面对着苍苍莽莽的大山,脑子里闪过的都是诗情画意的浪漫,比如“惊回首,离天三尺三”的雄浑险峻,比如“白云生处有人家”的悠然雅致。但诗情画意过后,是骨感的现实问题,路远山高,寸步难行,我要如何去迎战这里的贫困?

传说瑶族人都是占山为王,一户人家占着一个山头,这家和那家看着面对面,实际可以望山跑死马。水泥硬化路只通了村屯主干道,入户路多是泥土路,晴天还好,遇上下雨,连摩托车都走不了,只能走路,一些远的户要走上个多小时。入户难,但也难不住我的扶贫脚步。去到每一户贫困户家里,直观地感受他们的家庭生活状况,对于做好精准扶贫很有帮助。比如路最不好走的一户贫困户邓明林,是我自己帮扶联系的,住在山谷底下,没有水泥硬化路。每次入户都要瞅准晴了几天的时机,赶紧入户,否则下雨了黄泥路滑,就不好入户了。第一次去邓明林那里的时候,梅雨季节下了很久的雨,一直不见天晴,没办法,只好和村支书、驻村队员走路一个多小时去他家里,走得一脚水一脚泥一路滑。去到他家里,见到了勤劳质朴的两夫妻,和他因意外重残瘫痪在床的儿子,对他家的困难情况心里一下子就有了触动。还有一户是搬迁户盘石金,搬迁之前的旧房也是很远,路不好走。但本着贫困户第一的原则,心想就是再难走也要去,以便落实搬迁户旧房拆除事宜。于是就去了。走到没有水泥路的地方并不算什么,村干部带路继续往前走,走到一个上山的小坡口面前,告诉我们从这里上,我第一次惊到了。爬上了小半座山,又绕过了几个岭,一条只容得下一个脚掌宽的羊肠小道,长满了湿滑的青苔,让人特别担心会滑倒掉下去,怀疑这样的老林里面怎么会有人住。我们不时有人滑倒,终于走到了的时候,发现还真的有人在这山坳坳里住,几乎与世隔绝,也难怪这户的女儿都不愿意随我们再回一次这个旧房。当时我们就非常感慨,幸好有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不然继续长久地住下去,怕是要变成“山林野人”。

为了落实好各项扶贫工作,我不仅要爬山涉水翻沟越岭走遍每一户,更是用最快的时间把他们每一户的基本情况记在心中,用真诚和勤奋,赢取了贫困户和帮扶人的信任和支持。

扶贫先扶志,党员带好头

扶贫,有时扶的不光是贫困户,还有一个村的精气神,就像我们常说的,“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我们积极利用村党支部“三会一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我是党员,把我讲给大家听”活动,强化党员党性意识,增强支部核心凝聚力,积极发挥党支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助力脱贫攻坚工作。

有个别党员思想退步,眼红贫困户享受到的政策,说出了一些不该讲的话。对此,我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扶贫是党中央的伟大决定,作为一名党员,不管是讲‘四个意识’也好,还是讲‘两个维护’也好,都要支持扶贫行动。作为一名党员,应该以带领村民发家致富为荣,帮助实际有困难的群众,帮助思想有问题的懒汉纠正懒惰思想。希望大家去争当致富带头人。如果真的有困难,可以向我们提出来,我们也绝不会坐视不理。”

经过这次教育,党员中的“等、靠、要”思想偃旗息鼓,其他党员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在疫情防控期间,党员有力地承担起了守住石门疫情群防群控防线的重担。

夯实设施基础,谋划产业发展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由于地形地质原因,石门村的道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有3小段主干道没有水泥硬化,还有不少地方容易塌方塌陷。我通过后盾帮扶单位发改局,积极争取到扶贫项目资金将3.3公里未硬化主干道升级硬化,将每年第一书记5万元帮扶经费投入到村级道路转弯处扩宽和塌陷处清理维修,大大方便了群众的出行。争取到全村饮水工程项目,有效解决了群众饮水困难问题。

石门村山多地少,为了发展产业,只能因地制宜,发展林木种植。2019年,石门村集体经济收入24.3万元,主要为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金21.8万元和油茶营林补贴2.5万元。此外,还村级脱贫摘帽奖扶资金10万元及自筹资金建成吃水窝基地(速效林种植95亩),现已初步成林;利用上级壮大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50万元建成大黎冲基地(油茶种植50亩,杉木种植150亩),现进入管护阶段。石门村产业发展,以短期、中期、长期增收为目标,发展种植桉树、油茶和杉木等,预计油茶3年可挂果产生经济效益,桉树5年可成林,杉木15年成林,届时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逾百万元收益,后续发展效益可观。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

扶贫工作的苦与累,经常不是一两句话能讲得完。“书记,我女儿读高职有什么政策补助吗?”“书记,我爸去住院了,医疗费能报销多少?”“书记,我今年想扩大规模种植马蹄,顺便养点鸡鸭,想申请扶贫小额贷款,要怎么申请?”有时候接电话接到手软,还要十分耐心地解答。有时候田间地头走上一天,人都晒得虚脱,回来还有一大堆的工作要面对。不是想有三头六臂,就是想放弃。

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有时候面对贫困户的一声感谢,觉得什么都值了。我们做了什么,他们都是心中有数和感恩的。不仅仅是贫困户,一些普通群众也都是看在眼里感在心里的。有一次,我去入户,要从这座山头,走去那座山头,中间是那种一人宽又窄又滑的小路,我有点不敢一个人走。一位非贫困户的老阿姨知道后,自告奋勇地陪我一起走过去。我非常谢谢她,她反而说:“你们来扶贫,帮了我们这么多,我陪你走这一小段路,不算什么。”当时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啃最后“硬骨头”的一年,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更是难上加难。但不管有多难,我们都将迎着困难向前进,越是艰险越向前。我的青春染上脱贫色,我奋斗,我自豪,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不负青春,不负韶华。

山海情观后感心得体会篇4

脱贫路上有个“牛”书记

“牛”书记并不姓牛

“他好像一头牛,永远不知道累似的。”贵州省石阡县栗坳村攻坚队队员童祖明说,孙国江是他见过最负责、最能吃苦的干部。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叫他“牛”书记。

孙国江,一位五十多岁的乡镇改非干部,2018年担起了石阡县龙井乡丝栗坳村攻坚队队长的担子,肩负起了龙井乡丝栗坳村265户1023人实现脱贫的攻坚重担。

两年来,多少个日夜,为丝栗坳村加快实现脱贫,消灭贫困这一新的历史使命孙国江付出太多心血,用自身的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守初心,担使命“的为民情怀。

“牛”书记苦得像牛

“做农村工作,只要你愿意干,就有干不完的事,享不完的乐趣。”孙国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9年5月,丝栗坳村丝栗坳组赵相来的妻子方永凤经医院确诊为肾衰竭,一家5口的生产、生活及小孩读书都成了问题。

得知这个消息后,孙国江坐不住了。

为不让该户因病致贫,孙国江在当时民政低保已通过乡、村两级初审的情况下,急患者之所急,及时汇报并在征得乡脱贫攻坚前线指挥部领导同意的情况下,身先士卒,不计工作量大小,严格按照农村低保评审程序,启动快速通道加班加点完成对这该户的入户核查、组群众会评议、村群众代表会评议、村“三委“及攻坚队评议等系列工作,及时将该户纳入了低保扶助对象。

再谈起这件事时,赵相来眼含泪花:“没有孙队长,哪来我们这个家。”

群众之事无小事。正是因为孙国江真实实展现出了党和政府在脱贫攻坚大决战中“不落下一户,不丢下一人”的为民情怀,赢得了了全村群众的认可。

在丝栗坳村开展脱贫攻坚的500多个日子中,熬夜成了他的工作常态。他说:“如果我们想明白了为谁工作、为什么工作,工作越多也就越快乐。”

编“一村一发展方案”、审定“一户一帮扶措施”、写“工作报告”、核实“贫困户信息”、校对各种报表数据、走访贫困户等脱贫攻坚的琐事,成为孙国江生活的“主旋律”。

脱贫工作非一日之功,更非一人之力。只要是群众的需求,无论大小,孙国江更多的是亲力亲为。工作再多,压力再大,再苦再累从无怨言,也从不敷衍塞责。

在孙国江心里,作为一名攻坚队长责任重大,必须时刻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要带好兵,也要做一名永不落伍的党员。只有用高度热情和责任感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亲力亲为才能带好攻坚队这支队伍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如今,丝栗坳村人民在攻坚队全体尖刀班队员奠定的坚实基础下正以崭新的姿态笑迎各级领导的检阅。

“牛”书记傻得像牛

2018年2月看望生病老了李大斌购礼品106元。

2018年7月为受龙卷风灾害最严重的李江波户奔波呼吁募捐共9000余元,该户11天恢复了灾后重建,没有出现因灾反贫。

2018年10月看望帮扶对象李大元户购买大米20斤,菜油10斤。

……

翻开孙国江厚厚的民情日记,字里行间的点点滴滴不难发现他对困难群众的认真和关爱。

“我们为什么到这来?不就是解群众之忧、解群众之难吗?”再问孙国江为什么这样做时,他还是这句话。

为了让帮扶村的贫困户早日脱贫,他与攻坚队的同志们一遍又一遍走村串户,详细了解记录全村每一个家庭的生产生活情况、家庭收入及孩子们的学习就业现状,了解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状况等,对村里每一户的情况都细数家珍。

每当有群众家里困难时,孙国江总是慷慨解囊,为群众送去温暖。然而,群众不知道的是,“牛”书记还得用一个人工资支撑全家6口人生计。

这些本不是驻村工作中的内容,但孙国江却义无反顾,这一做就是两年。大家伙儿都说:“‘牛’书记傻得像牛。”

真诚换真心。老百姓对他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难舍,与丝栗坳村的广大群众建起了深厚的感情,也使该村曾经的那些老上访户对乡村干部过去的误解隔核得到了有效沟通和化解。

傻得像牛的“牛”书记用实际行动把党和政府脱贫政策深深地耕植在了老百姓心中。

“牛”书记干得很牛

或许正是“牛”书记苦得像牛、傻得像牛,使得他的工作也干得很牛。

在驻村工作期间,为了让帮扶村的群众充分享受到扶贫政策红利,达到不让一户拖后腿、不让一人掉队的工作目标。孙国江多次组织脱贫攻坚队在全村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

在这场战役中,为消除了群众疑虑及等、靠、要的思想,仅2018年落实“改厕、改厨、改水、改电”及危房改造工作中,召开党员大会、户代表会、小组会、院坝会、家庭会等40多场7展宣讲工作。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深挖和激发全村群众踊跃参与脱贫攻坚的激情和动力。在人居环境亮化及住房安全保障大改造大建设中,丝栗坳村群众参与自改率达到了95%以上,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由工程队实施“五改“工程所带来的各种隐患。

2018年,可以说是丝栗坳村发展历程中跨时代意义的一年。

在“牛”书记和各位帮扶干部及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努力,丝栗坳村村级办公场所得到完善;“五小工程”及文体广场顺利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百姓扶持得到了最大实惠;干群关系得到进了一步密切。

这一年,丝栗坳村“村村通”“组组通”全覆盖完成危房改造67户,投入资金66万元;落实“三改”建设154户,投入资金169万元;落实产业扶贫项目2个,投入资金39万元;享受易地扶贫搬迁31户136人,享受搬迁扶贫资金459万元。

……

“这一年是工作以来最辛苦,压力最大的一年,同时也是收获最多的一年。”孙国江说,能给群众干实事,得到群众的认可就是最大的褒奖。

在2018年村级组织开展的“话惠民,感党恩”活动中,村里的乡贤人士石磊等30余人自发为村民捐资6万余元,为村民办事实好事370余件,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全村人民“爱家乡感党恩”的激情。

这一年,村里的群众也自发敲锣打鼓给攻坚队的同志们送去了一面面鲜红的锦旗。

脱贫攻坚这场战斗没有炮灰硝烟,没有厮杀呐喊,但却有随响起的冲锋号角,检验着每一个指挥员和战斗员的政治品德、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以及耐压抗压的承受力。

“牛”书记用他的实际行动经受了组织的考验,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山海情观后感心得体会篇5

党员干部的奋斗“山海情”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2020年,从疫情防控到抗洪救灾再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挺身而出、慷慨前行,义无反顾奔向“前线”,用平凡而又灵动的身躯筑起保护人民的“防护墙”,用普通而又坚定的行动铺平时代建设的“发展路”,在乘风破浪中前行远航。

2021年,建党100周年之际,广大党员干部要回首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找准“主战场”,奏响奋斗主旋律。

捋顺奋进“过去时”,用“吾日三省吾身”的要求检视自我。如果说脱贫攻坚是“必修课”,那么新冠疫情和抗洪救灾便是突如其来的“加试课”。从白衣天使到人民子弟兵,从基层干部到社区工作者,从退休党员到少先队员,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用行动显担当,扎稳每一个“篱笆桩”。2020年有付出更有收获,有成绩也有不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新农村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党员干部绝不能以成绩麻痹自我,要时刻践行“吾日三省吾身”的要求,用批判的眼光检视自我,通过日记、周记的形式,开展常态化自我检视。去年在驻村工作中取得了好的成绩,今年要学会加大理论学习;去年在民意调查中掌握了诀窍,今年要掌握更深入的民生民情。通过建立起一本独一无二的奋斗“作战图”,有针对性地走进人民群众,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立起来,总结经验、寻找差距、探索新境,在“温故”中“知新”。

踩准奋斗“进行时”,用“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信念浇灌自我。习近平总书记说,“我无论多忙,都要抽时间到乡亲们中走一走看一看。大家跟我说了很多心里话,我一直记在心上。”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从西北边陲到云贵高原,总书记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通过亲自调研、实地走访,深入老百姓当中察实情、问冷暖,送去关心与牵挂。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百姓看。守土尽责是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要有“不因事小而不为、不因事大而难为、不因事多而忘为、不因事杂而错为”的自我觉悟,把初心融入民心、让“小我”融入“大我”,践行“着手办”“马上办”,杜绝“等一会”“我不会”“我很忙”的“慵懒散”。用一颗为民赤子心,解决好老百姓的烦心事、揪心事,用信念浇灌自我、滋养担当。

瞄准奋勇“将来时”,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干劲鼓舞自我。“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是实事求是地为老百姓多办事、办实事,用苦干实干的韧劲扎根基层、扎根一线,老百姓关心期盼之事便是奋斗指南。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任务繁重、忙碌琐碎,绝非一时一日之功可行。“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黄文秀们”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挥洒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用“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啃下革命道路上一块块“硬骨头”。年轻一代要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发展当中,用“文秀精神”鼓舞自己,不断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形势、转换新思维,用“厚着脸皮”的行动,做勇往直前的“无畏者”。

山海情观后感心得体会篇6

党员干部的“山海情”

近日《山海情》热播,该部剧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固地区的移民们在村干部的帮助和国家政策的帮扶下,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探索脱贫发展办法,建设新家园,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当前,我们正处于“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作为党员干部,要勤勤恳恳,胸怀人民,乘势而上,带领人民奋力书写“十四五”新篇章。

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扎根基层的坚定之心。剧中马得福从农校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基层工作,不管是山荒坡陡,缺水没路,条件艰苦,不适合生存的涌泉村,还是环境恶劣,没有水没有电,黄沙漫天的戈壁滩,马得福都毅然决然地选择完成“吊庄移民”工作,他那不怕苦、耐得住清贫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身为党员干部,我们应该摒弃浮躁的心,勇于去基层,敢于去一线,甘于去群众需要的地方,尽管基层没有城市的灯红酒绿,但要相信,在基层一线,也会有另一番生活的色彩和人生的精彩,如今,正处于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甘于清贫,不忘初心和使命,把自己的心在基层扎下根,奋力基层书写了不起的人生。

要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剧中马得福为了移民们能通上电和水,想尽一切办法拉移民,凑够六十户。好不容易能够超六十户了,中途却因条件恶劣,三户移民却中途返回了,差一户达到通电的标准,马得福懊恼自己未能拼死留下那三户。为了能通上电,连续五天堵变电所所长的决心让人感动,他那为了人民能过上幸福生活拼命努力的身影让人感动,身为党员干部,我们应该胸怀人民,切实为人民谋福利,真心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如今,“十四五”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我们应该把人民放在心上,扛在肩上,努力奋斗,和人民同心同德,带领人民走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要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自信的顽强信念。剧中的马得福苦口婆心劝返吊庄户,他劝慰乡亲们,只要艰苦奋斗,一定会越来越好的,他通过努力,为乡亲们通上电,带领乡亲们探索脱贫办法,最终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他那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扎实肯干的品质值得称赞。身为党员干部,我们应该带头乘风破浪,扬帆远航,通过努力奋斗,相信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会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如今,正处于奋力起航的新时代,我们相信用汗水浇灌定能有所收获,用奋斗铺就定能抵达幸福,用实干担当定能托起中国梦。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写真情作文8篇

陌生情作文精选7篇

写真情作文优秀8篇

写真情作文优质5篇

写真情作文通用5篇

我心情紧张的作文5篇

父母情作文参考8篇

镇情汇报材料5篇

防疫情优秀事迹材料7篇

镇情汇报材料推荐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32641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