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观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电影的情节发展,认真书写观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领悟电影所传递的情感和价值观,发发总结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人物·故事》观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物·故事》观后感篇1
他的故事远不止一架飞机,他用一生的时间见证和书写了航空救国、航空报国、航空强国。中科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空气动力学家顾诵芬今天获得了20__年国家最高科技奖。
顾诵芬和飞机的缘分始于青春。小时候去燕京大学工作的父亲搬到了当时的北平。日军轰炸中国29军北平营地的记忆至今清晰——满天压得人睁不开眼睛的轰炸机从头顶飞过,投下的炸弹看得一清二楚,玻璃窗被冲击波震碎。那时,顾诵芬便立志要保卫中国的蓝天,将来不再受外国侵略,早早地把航空报国的梦想埋在心里。
小学毕业后,顾诵芬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就读。他一直对飞机模型感兴趣,父亲也从上海开明书店买了一批关于航模制作的书。梦想和兴趣坚定了他的方向。高中毕业时,顾诵芬报考了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交通大学,都被录取了。最后,他选择上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
大学四年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养成了严谨的科研习惯,学会了探究方法。大二时,顾诵芬修读了航空工程系教授季文美先生开设的两门基础课。在课堂上,季先生只突出基本概念,联系工程实际,用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运算、寻找解决方案。这些训练为顾诵芬将来成为工程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九四九年下半年,国防建设急需理工见长的大学生,不少优秀的交大学生投身于国家工业建设,顾诵芬也登上北上火车投身航空事业。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使用的飞机几乎都是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制造的,只能原样复制,对设计原理一无所知。那时顾诵芬已经意识到,模仿而不是自己设计,就等于命根子在人家手中,我们没有任何主动权。
1956年,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在沈阳成立。首要任务是设计中国第一架自主设计的喷气教练机歼1,顾诵芬担任气动组组长。没有任何指导和参考文献,经验、技术和设备材料极其匮乏,但他展示了交通大学的技能,一点一点地解决了问题。
当时没有复印机,就买了描绘纸,三角板,曲线板描绘,花了一个星期基本解决原理问题;后来医务所废针管的不锈钢细头焊接在铜管上,然后用薄铁皮做整流罩做风洞实验。在这样一个贫穷的环境下,经过两年的发展,歼1首飞成功。
从那以后,他先后参与了歼教-1.初教-6.歼8和歼8ⅱ等机型的设计研发,并肩负起歼8和歼8ⅱ总设计师的重任,在那些特殊的岁月里,顾诵芬和同事们克服了巨大的压力,克服了无数的困难。歼8战斗机首飞,但在随后的飞行试验中振动强烈。为了找出问题,作为一名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非专业人士,顾诵芬不顾危险和他人劝阻,三次乘坐歼教六,跟随歼8飞行,直接跟随试验飞机观察气流。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过载,他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解决了歼8跨音速飞行抖震的问题。1985年7月,歼8全天候设计定型,同年10月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别奖。
1986年后,离开飞机设计岗位的顾诵芬将主要精力转移到飞机主动控制技术的研究上,促进了国产大型飞机的发展。他努力推动新一代大型军用运输机运-20的建立。顾诵芬在参加运-20试飞评审时,实际上已经出现了直肠癌的症状,身体极其虚弱。但在后来的手术住院期间,他还叮嘱资料室给他送外文书刊,看到重要资料甚至翻译好,供学生和年轻技术人员阅读。
多年来,他仍然关心母校的发展。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成立时,作为特班班主任,为首届36名硕士生开设了第一课。他还担任上海交通大学航天科技战略专家委员会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大型飞机出版工程》主编。此外,顾诵芬还积极参与思源校友年度捐赠项目,为校园建设和帮助学生慷慨解囊。
如今,这位风华正茂的航空英雄经常出现在办公室或会议室。他仍然活跃在第一线,关心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人物·故事》观后感篇2
朱老师的课是注入了情感的课。因为职务的关系,常常听教师的课,经常在校园里巡视教师上课,我始终感到不同教师的课堂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有的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眼睛发亮,兴趣盎然;有的教师的课堂上,学生无精打采,似听非听。即使以同一份教案让不同的教师去上,也会呈现出这样的不同状态。产生这种区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是否具有上课的激情。我深深地感到,教育工作是一种富有情感色彩的工作。一个缺乏激情的教师是很难将工作做好的,是很难上好课的。朱老师的课注入了她丰富的情感。她的课上孩子们总是眼睛发亮,兴趣盎然。用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话说就是“小手高举、小脸通红、小眼发光”。这是一种理想的课堂情景。朱老师的嗓音略带沙哑,并不是那种银铃般悦耳的声音,但因为情感的注入而深深地感染了孩子们,也深深地感染了坐在教室里听课的我。课上,朱老师不时微笑着看着孩子们。课上有一个环节,朱老师让孩子们自己选择最喜欢的一个小节读给全班同学听。第一个孩子选读了课文的第二小节,写天空的那一节。孩子读得比较平淡。朱老师并不急躁,而是微笑着对孩子说:“如果你带上微笑去读,会读得更美。”朱老师的微笑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和最真诚的期待。我不相信,有哪一个孩子能够拒绝朱老师的微笑和微笑背后的鼓励及期待。我在学校一直倡导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在本质是把对学生的感情写在我们的脸上,把我们对职业的热情、对人生的热爱体现在我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之间。这样的课堂学生如沐春风,在自然愉悦的状态下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享受生命的成长。朱老师的课堂就是这样的课堂。她的课是她和孩子们共生互享的课,是渗透了她的生命体验的课。
做朱老师的学生是幸福的。帕尔默说,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深情款待。做朱老师的学生,每天都能受到朱老师所创造的好的教学的深情款待。现在,朱老师带的这一届孩子已经升上三年级了,孩子们已经受到了两年多的深情款待,并且还要继续享受这一份款待,真是莫大的幸福啊!今天的课上,孩子们始终高度地投入学习,没有一个分心,也不见一个走神,表现出良好的听课、读书、答问、写字的习惯。只要朱老师一提问,孩子们总是那样踊跃地举手,表现出高涨的学习热情。课上,孩子们有很多机会读词、读句子、读段落、回答问题,朱老师的提问面很广,至少有四分之三的孩子站起来朗读过或回答过问题。总体上,孩子们的朗读流畅而富有感情,反映出两年多来朱老师朗读教学的显著成效;孩子们回答问题时,清晰而又有个性化的理解,体现出孩子们比较强的理解和思考能力。不管是朗读还是答问,孩子们的声音都清楚响亮,显得很自信。我一直认为,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我听的只是一节课,但从这节课上反映出来的孩子们的素质却是一个带班教师持续多年教学的综合成绩。这个班是朱老师从一年级带上来的,今天孩子们的出色表现是朱老师两年多来教学成绩的综合反映。这种成绩并不容易用统计数据来反映,其重要性却远远高于平时我们所关注的优秀率、合格率(以前还有平均分)。
做朱老师的学生更是幸运的。我一直坚持认为,好老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遇到一个好老师是一辈子的幸运。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教育学者、诗人张文质先生说:“遇到好教师不仅是孩子的福分,甚至也是一个家庭的福分。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福分,我们一生都会有很好的方向感和一种可以汲取的并能最后转化为自我提醒、自我督促的力量,我们的生命会始终围浸在人性的光泽之中。”古人说,“幼无良师、长无良友、壮无盛事、老无令名”是人生四大遗憾。其中第一句话“幼无良师”反映的就是人们对好教师的强烈期盼,对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热切期待。我们小学教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每个人都应该像朱老师那样努力做一个好老师,使孩子们遇到我们成为他们一辈子的幸运。
我听过很多的课,听过很多老师上的不止一节的课,朱丽华老师是我每次听她课都深感满意的教师之一。不管是她精心准备的研究课,还是平时的随堂课,只要走进她的课堂,我每次都留下了非常愉快的记忆,深感她这样的教师十分难得。希望我们的学校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像朱老师这样的教师!
《人物·故事》观后感篇3
为进一步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志愿者证有什么好处,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经过推荐评审和社会公示,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授予周秀芳等28 名同志“浙江省道德模范”称号,义工证有什么优惠政策,别出心裁的志愿者活动,并予以通报表彰。
“支教奶奶”周秀芳是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李惠利小学的一名退休教师。20__ 年以来,年已古稀的她心怀支教梦想,不远千里深入溆浦边远山区支教助学。她在宁波、上海、杭州发起爱心接力,将数万市民的爱心和物资源源不断地搬运到溆浦山区,为山区孩子捐建了29所希望小学,已建成启用 18 所,创设了沪杭甬(鄞州区) 研学实践基地,被溆浦干部群众亲切地称为“爱心搬运工”。
近年来,周秀芳的先进事迹先后被中央主要媒体和湖南、浙江两地媒体报道,志愿者活动心得与收获,引发强烈社会反响。周秀芳也先后荣获中国好人、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全国最美志愿者、“最美浙江人”“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人物、“最美湘女”、宁波市道德模范、怀化市道德模范等荣誉,并已入围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据悉,“浙江省道德模范”由浙江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等单位主办,共设“助人为乐模范”“见义勇为模范”“诚实守信模范”“敬业奉献模范”和“孝老爱亲模范”五类,周秀芳获评“助人为乐模范”。
是谁,每天竭诚为人民服务?是劳动者们;是谁,每当节假日之时还恪守岗位?是劳动者们。
水一样流走的是日子,记忆被时间流逝得日益斑驳,人们却没有遗忘这一幕,五一国际劳动节成为他们英勇壮举的特别纪念。
今天,五一劳动人民的节日。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去万达广场,寻访最美的五一劳动者。
我们进去看过电影之后,穿过人群,径直向永辉超市走去。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超市职员也特别辛苦,请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连续站八个小时,来了顾客就得推销,有时候一天都卖不了多少东西,只为了挣那一个月几千块钱的工资。
我们四处寻访有很多工作者都说老板在呢!没时间!各种理由向暴风雪一样向我们袭来,但我们以坚持不懈的恒心继续寻找,我安慰自己说:生活不可能顺风又顺水,事事如意!只有经历坎坷,才能成为一棵高大的白杨。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找到了一位推销酒的朱阿姨。
阿姨说自己每天工作八个小时,要一直上货,向顾客推荐酒。最有成就感的事:卖出去了很多酒。可当我问到您的工作格言是什么的时候。阿姨沉默了,我想在那一刻,满分作文网她一定思绪万千。她可能在想行动力强弱决定成功快慢。或者是做什么工作得什么回报。又或者是自己越努力就越优秀。……可是,我都猜错了。
过了好一会儿,阿姨说:这就说的有点儿多啦,我们现在没有什么太大的奢望,鼓励自己努力的格言吧,就是快乐,快乐最重要嘛!呵呵,是啊!哪有什么奢望,到了四五十岁,剩下的就只有烦恼和快乐啦!因此绝大多数劳动者选择了快乐!
最后拍了一张合照。并附上一句,五一劳动节快乐,您辛苦啦!
其实辛辛苦苦,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劳动者还有很多很多,只不过他们坚守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人们服务罢了,如:交警、环卫工人、医生……大家都生活的不如意,可却又对未来充满了希冀,憧憬。
生活是如此的美好,人类是如此的进步,一切的一切无不来自于我们的艰苦劳动平凡的劳动,劳动是那样的默默无语。世界如此灿烂,生活如此美丽,就是因为有你--辛勤的劳动者,最伟大的人!
人的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这是列夫·托尔斯泰对劳动者的赞美。
让我们一齐向劳动者们致敬!
上面内容就是一秘为您整理出来的4篇《2024感动中国人物朱丽华故事观后感作文》,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
《人物·故事》观后感篇4
百色市凌云县遭遇强降雨,持续暴雨引发山洪,黄文秀在抗洪救灾途中不幸遇难。黄文秀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之后,回到家乡百色支援建设,成为广西百色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的第一书记。
听完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的报导,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太快,快到很多人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初心,甚至不知初心为何。科学家、建筑师、军人一个个为家为国且高尚神圣的职业一直是我们在孩童时代的理想,而随著年纪的增长,思维以及认知的具化,理想渐渐成为考一所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经济独立、独善其身。所有生活的零碎,都不再能够拼凑得起最初梦想的蓝图。也许是因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越来越浅薄,也许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也许是对于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的认知超越不了“小我”。而黄文秀的事迹,正是能够让我们在感动、感慨的同时,从这些情感碰撞中再去找到自己的初心,用榜样的力量荡涤灵魂、砥砺初心、呼唤担当。
每每学习榜样的先进事迹时,带给我们的都是无数的震撼和感动,伴随的也必定有牺牲和死亡,缅怀悼念后我们要擦干眼泪,努力继承烈士们无畏艰难险阻,流血牺牲,爱党爱国爱人民的伟大遗志。
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9篇《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观后感作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
《人物·故事》观后感篇5
“女排夺冠的过程和登山过程非常像,都会碰到很多困难,都要努力去克服。”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北大山鹰社社长赵万荣向中国女排讲述了这个有着27年历史的社团。35次攀登,22座山峰,是他们已完成但不会停止的目标:20__年北大120周年校庆之际他们将攀登珠穆朗玛峰。北大山鹰社社训是:存鹰之心于高远,取鹰之志而凌云,习鹰之性以涉远,融鹰之神在山巅,和女排精神,同一血脉,张扬的是北大风骨,亦是女排精魂。“任何情况,永不言弃”,展现了当代青年最自信昂扬的姿态。
与女排姑娘同样身着一袭红衣,摇着轮椅的矣晓沅早已是清华园里的小名人。这位只能生活在轮椅上的清华学子凭着自己的坚强与努力拿下了清华本科生的荣誉——特等奖学金,把这样一个问题抛给了同样也曾饱受伤病困扰的女排队长惠若琪:“在荣誉和努力之外,我们也面临着很多现实的挑战,运动员总会遭遇很多伤痛。您有没有想过选择另一条道路,去追求另外一种轻松些的人生?”“我选择了排球,就是因为它是我最热爱的事业。当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热爱之中,就会觉得放弃一切都是值得的。”面庞清秀的惠若琪一脸坚毅,“虽然路途上可能会有很多困难和挫折,但当一切过去就是一笔精神财富,它没有解决之前叫困难,解决之后叫经历。”!
《人物·故事》观后感篇6
1948年春,叶嘉莹离开北平南下结婚,之后便再没机会见到顾随。叶嘉莹在怀念顾随的文章中这样写道:“(离开北平)三十年来我的一个的愿望,便是想有一日得重谒先生于故都……”然而直到1974年叶嘉莹第一次回国探亲,她才得知顾随早于1960年在天津病逝。
关于婚姻,对于很多女人来说可能是人生的全部或者说绝大部分,但是对于叶嘉莹来说,只是不愿提起的一小段往事,尽管她不愿提起,然而这段婚姻还是给她带来了太多的不幸,1948年,叶嘉莹在上海和赵钟孙结婚,对于这段婚姻没有爱情的基础,婚后也没有产生任何的爱情,两人的结合不过是叶嘉莹一时错误的选择,这一错,便错了一生。
婚后两人没有住所,借住在大姑姐家,生下大女儿后,初为人母的快乐还未来得及享受,丈夫就因思想问题入了狱,刚刚安下的家也被抄了个干净,叶嘉莹后来也连母带子的被抓入狱,后来她找到警察局长写了自白书出来,带着四个月大的孩子居无定所,借住在朋友家的过道上,晚上不敢早睡,白天不敢晚起,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
为了生活她到处去找工作,同时去很多所学校任教,夜以继日的像个机器一样工作,勉强能够养活女儿和自己,丈夫出狱后,叶嘉莹还未来得及欢喜,另一个阴影立马笼罩上来,丈夫性情大变样,心理扭曲,对叶嘉莹多次实施家暴,在千难万险中都坚强的走过来的叶嘉莹,看见自己遍体鳞伤的那一刻陷入了绝望,她多次产生了自杀的想法,却为了孩子不得不活下去。
随着在教育界的成就越来越大,对诗词的研究愈加深刻,叶嘉莹的教学事业也逐步上升,由中学转到中国台湾大学任教,后来作为交换教师去了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任教,受到了很多外国诗词爱好者的喜欢。
1966年,叶嘉莹带着两个女儿来到哈佛做交流者,她打算回国把父亲接到美国,在美国定居,不料遭到阻击,无法返回美国,只得去加拿大,再把女儿丈夫都接到加拿大,在加拿大那段时间,叶嘉莹一个人承受了很多压力,几乎要把她压垮。
首先是语言关,加拿大的ubc大学要求叶嘉莹用英文给学生们讲授中国古典诗词,虽然之前在美国的时候已经接触了英语,但是要用它来授课谈何容易,但是为了生计,她只得答应下来;
第二个是生计,改居家拿大是突然之举,两个女儿要从美国接来加拿大,父亲也要接来加拿大,丈夫也要来加拿大,于是叶嘉莹独自一人到处找合适的房子,添家具和生活用品,这些繁杂的工作在对于一个身在异国他乡的弱女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第三是家庭关系,错的人永远不能指望他会改变,尽管叶嘉莹无数次的容忍,宽容,沉默,丈夫既无用又大男子主义的恶劣性情丝毫都不知收敛,家内家外什么都做不好,那大男子主义的虚荣心和存在感怎么捍卫?那就家暴好了,通过对妻子发威来显示做丈夫权威的作风。这让叶嘉莹身心俱疲,她把所有的苦闷都写进了诗里:
异国霜红又满枝,飘零今更甚年时。初心已负原难白,独木危倾强自支。忍吏为家甘受辱,寄人非故剩堪悲。行前一卜言真验,留向天涯哭水湄。
独木危倾强自支,多么无助,多么无力又多么无可奈何呀!
因为在授课方式和学术成就得到了ubc大学的肯定,不到半年时间,叶嘉莹就被授予了终生聘约,本以为一生的苦难已经结束,不料人生的痛苦还在后面,
1971年,父亲因病去世,叶嘉莹悲痛万分,从此叶嘉莹的人生就没有了来处,写下一首挽诗《父殁》后,开启了自己的欧洲之行。
老父天涯殁,余生海外悬。更无根可托,空有泪如泉。昆弟今虽在,乡书远莫传。植碑芳草碧,何日是归年。
好不容易走出了痛失慈父的痛苦,好景不长,1976年春天,她的大女儿又出事了。在送母亲去机场参加亚洲学会回来的路上,夫妇俩开车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时出了车祸,双双身亡。
女儿的骤然离去,让叶嘉莹的人生猝不及防,她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见任何人,她知道:
人与人的理解谈何容易,哪里有什么感同身受。那切肤之痛旁人是无法想象的。因此,所有劝慰的话都是那么的乏力。既然如此,就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和精力。她宁愿自己忍!
她写下了一首又一首的哭女诗,在她人生最痛苦之际,又是诗歌给了她光明和安慰,或许是一个人一生要经历的灾难也是有限的,叶嘉莹之后的人生倒是没有什么大灾大难了,该经历的都经历了,再有什么也只是一阵小风罢了。
1990年,叶嘉莹从ubc大学光荣地退休了。得知叶嘉莹退休后,国内不少大学,包括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都先后向她抛出了橄榄枝。但叶嘉莹思来想去还是决定留在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决定建立一个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由叶嘉莹担任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开始雷厉风行的去海外筹款,还把自己在美国领到的九十多万人民币退休金捐赠出来,设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她由衷地希望领到奖学金的同学,所看到的不仅是这一点微薄的金钱,而是透过“驼庵”的名称,了解到薪火相传的重要意义和责任。
南开大学也对这个一生漂泊,半世艰辛的老先生做出了回报,为叶嘉莹先生在南开大学校园里修建了一座以她的号为名的四合院式的书院——迦陵学舍,以此作为叶嘉莹的归宿,庭院种满了莲花,莲心不死,先生永在!
《人物·故事》观后感篇7
朱老师的课总是那样自然流畅。她的课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环节之间都有自然的过渡,一句句的过渡语言都浑然天成。如在检查预习情况后,她以一句“那北大荒的秋天到底美在哪儿呢?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北大荒的秋天的?”把孩子们带进了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即使在一个教学环节中,她的教学语言也是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毫无突兀生硬之感。如在引入新课时,她先在黑板上板书了一个“秋”字,这既是开始进入新课的内容,又是在给孩子们作写字的示范。接着,她问:“同学们,看到这个squo;秋squo;,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在孩子们根据生活的经验,展开了充分的想象后,她又问:“同学们,除了想到秋天的景色,你们还想到别的什么吗?”孩子们又联想到了学过写秋天的古诗,齐声背诵《山行》。这一设计是以前学习内容的一种巩固,也是课堂学习的一种拓展。然后,她说:“看一个squo;秋squo;字引发了我们这么多的联想。在这个squo;秋squo;的季节里,朱老师把你们带进一个美丽的世界,一起走进——”孩子们随着老师的板书,一齐朗读课题——“北大荒的秋天”,就这样很自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朱老师的课总是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何谓语文味?国内最早提出“语文味”概念的是深圳市语文教研员程少堂副教授。他说:“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文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渲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我认为,说得通俗简练一点,所谓语文味就是突出语言的认识、朗读、感悟、积累和运用。看朱老师如何教“荒”字。她说:“北大荒在我国的东北黑龙江省一带。看老师写squo;荒squo;字”。她一边在黑板上给孩子们示范写“荒”字,一边通过语言引发孩子们的想象,理解“荒”的字义和字音:“没有人耕种,长满了野草,所以是草字头。注意中间是个死亡的squo;亡squo;字。”接着,她请孩子们用“荒”字组词。孩子们昨晚预习过,很快就组成了荒地、荒凉、荒无人烟、荒山野岭、天荒地老等词语。在组织孩子们读过这些词语后,她又让孩子们说说这些词语给人的感觉,从而过渡到对“北大荒”地名的理解和对北大荒以前景象的想象。朱老师借助“荒”字这个激发点,激活了孩子的生活积累,激活了孩子的想象,激活了孩子的表达欲望,孩子们掌握了“荒”字的音、形、义,积累了以“荒”字组成的词语,体会了这些词语的意味,积淀了语感,整个教学过程中,散发着浓郁的语文味。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