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发总结网 >策划方案

一年级数学教案上册苏教版教案6篇

教案的准备过程也促使教师提前思考如何应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通过教案的反复修改,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下面是发发总结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一年级数学教案上册苏教版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一年级数学教案上册苏教版教案6篇

一年级数学教案上册苏教版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

第2~3页彩图(或相应多媒体课件),第4~5页彩图,10以内的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谈话引入课题

[刚步入课堂,学生会出现紧张情绪,首先运用轻松的谈话,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然后转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轻松自然。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要与老师一起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很有用的,学会它你就能增长本领,会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大家想不想学好数学?

我们平时很多时候要用到数数,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

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

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

[此处安排数手指的活动,利于学生了解(或熟悉)点数的方法。使全体学生做好参与数数活动的准备。

看图数数

1.激发观察兴趣。

出示教科书第2~3页彩图。

[挂图也可以制成多媒体电脑课件出示。先引导学生看图自由发现,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按数量的多少数,并从数数的过程中抽象出数。引导学生发现个数相同的可以用同一个数来表示。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一所美丽的小学校。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小朋友。

谁来说一说这幅图上都有些什么?还有什么?

2.数图中的数量。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小到大数图中的数量。

小朋友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

(配合学生回答,贴一面国旗图。

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

(同时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教师领读,学生自己小声读。

小朋友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数字2的教学与上面过程相似。)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既让学生体验成功,又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言、交流的好习惯。]

小朋友们再数数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多少?

(配合学生的回答,依次贴出教科书4~5页上的各图片及对应的数字卡片。)

数到数量是3以上的人或物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其数量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到前面给大家数一数,全班学生判断是否数对了。

认读1~10各数

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同时,促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

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数身边的实物

[此处安排学生数身边事物的数量,将数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

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数了美丽的小学校里面的红旗、花、树木和鸽子等许多东西,还数了我们身边的门、窗、铅笔等事物。下课后,小朋友们还可以数一数我们校园里的事物。放学后,再数数路上看到的或回家后家里的一些事物。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老师或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好不好?

[这一环节,先对本节课数数活动进行总结,然后将数数活动延伸到课外。这样有助于学生不断地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培养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设计说明

数一数一课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数学的第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一上课,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教学时,先对学生的数数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接着为学生出示鲜艳的挂图(或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活动按照先引导学生数图中事物的数量,再抽象出数,然后再回到数数活动中进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10以内各数的认读,采用多种方法,分步骤地练习与反馈,便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引导学生数一数身边事物的数量,将数与学生身边的实际紧密相联,体现数学的广泛性。最后的小结,既对本节课学习活动进行了总结,又进一步将活动扩展到课外,使数学学习走出课堂。

专家评析

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新课开始,李老师用亲切简短的谈话,把学生引入数数活动。随着美丽校园画面的展开,教师以大家看看这里都有什么?把学生请进画中。同时,以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小朋友的安排,留给学生随意观察、自由交流的活动空间。无拘无束的观察和交流给学生带来乐趣。在这个基础上,老师请学生说一说这幅图上都有些什么?并追问还有什么?促使学生全面、认真地观察画面。然后,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各种事物的数量。由让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到提出任务让学生观察,看的是同一幅图,活动要求不同,学生就有新鲜感、有兴趣。李老师把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置入了多次观察美丽校园图的活动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活动逐步产生观察兴趣。

2.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是《标准》中特别强调的一点。虽然这是学生入小学学习的第一节数学课,从知识和技能要求方面看,几乎无数学要求。但是,李老师十分重视这节课,紧密联系实际组织数数的教学活动。首先,老师有意识地把数数活动引向学生身边。如,让学生数身边的实物。接着,老师有意识地把数数活动引向校园里,引向校外。如,李老师请小朋友课后数一数我们校园里的事物,放学后数一数路上看到的或家里的一些事物。并请小朋友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学和老师,告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教学中,学生从数画面上的事物,到数教室内的事物,再数到校园内、数到校外让学生在数数活动中不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数学就在身边。由此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数数活动,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进了生活。这样,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同时,不断促使学生产生爱学校、爱老师和同学、爱家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一年级数学教案上册苏教版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102页期末复习16~19

教学目的:

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用学到加、减、乘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看看哪一位小朋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二、基本训练。

列式计算。

3个6相加是多少? 3的6倍是多少?

3与6的和是多少? 3比6少多少?

仔细审题,集体列式口答。

三、复习。

1、期末复习16。

(1)出示第16题,说一说这道题已知什么?为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算?你是怎样想的?

(求3人浇多少棵,也就是3个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3)学生集体口答书中的三个问题。

2、期末复习7。

(1)出示第17题,提问:图中有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

(2)你能解决书中所提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答书中第1~4个问题,集体交流说说想法和算法。

(3)选出你喜欢的两件玩具。算一算买这两件玩具一共要多少元?(学生独立解答,小组内交流)

(4)根据这道题所给的条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分组讨论,集体交流时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3、期末复习18。

(1)出示第18题图,提问:图中有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

(2)你能解决收中所提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答书中所提的3个问题,集体交流时说说想法和算法。

(3)根据这道题所给的.条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时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4)期末复习19。

(1)出示第19题,看图说一说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图中告诉我们“小松鼠采了5个椰子,小猴采的比小松鼠的4倍多一些,5倍少一些”需要解决的是“猴子最少采了多少个,最多采了多少个”)

(2)提问:“小猴采的比小松鼠的4倍多一些,5倍少一些。是什么意思?你会解答吗?”

(3)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四、作业布置。

教学后记:学生课堂气氛好,解决实际问题。

一年级数学教案上册苏教版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让学生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培养数感,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

3、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4、让学生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喜欢玩吗?你们最希望到哪儿去玩?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老师猜,小朋友一定非常希望到儿童乐园去玩吧。(多媒体课件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

二、自主探索

1、初步感知

(1)提问:图上画了些什么?这是什么地方?你去过这样的地方吗?

(2)同桌交流后集体交流。

2、看主题图数数

(1)提问:图上画了滑梯、秋千、木马等东西,还画了人、鸟、花等,你能数出每一种有多少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数,并指出在数较多的物体时,可以数一个轻轻地画掉一个,防止遗漏。

3、总结方法

(1)讨论:怎样数数又对又快?

(2)小结:数数的方法。

4、用点子图表示个数

(1)谈话:儿童乐园里每种东西有几个,我们怎样记录下来呢?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我们可以用点子来表示。

(2)提问:你能用画点子的办法表示小飞机、蝴蝶、小鸟和气球的个数吗?

(3)提问:这里还有三幅点子图,它们各表示多少个东西?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从占面的大图画里找出它们各表示什么东西吗?说给同桌听。

三、巩固深化

1、在习题纸上画点子。

2、找数活动。

(1)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和小朋友身上藏着哪些数?找到后与好朋友交流。

(2)找一找我们教室里藏着哪些数?找到后与好朋友交流。

四、总结提升

谈话: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能从现在起认真学习数学,与数学交朋友,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

课后记:学生刚入学不久,还不懂得如何与同桌交流,应该给学生更明确的引导。 教案《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数一数》教案》

一年级数学教案上册苏教版教案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5~56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掌握和是10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使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四道算式之间的联系。

3. 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谈话:小朋友们喜欢足球吗?那我们就一起去看一场足球比赛吧。

二、 进行新课

1. 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幅图,说一说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左边有6人,右边有4人;戴帽子的有1人,没戴帽子的有9人)

再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学生用三句话完整地表达,并相机在情境图中用括线、问号等表示出条件和问题)

谈话:小朋友真了不起,不但弄清了图的意思,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出示问题1(图意:左边有6人,右边有4人,一共有多少人)。

提问:怎样算一共有多少人呢?你会列式吗?还可以怎样列式?(板书:6 + 4 = 4 + 6 =)

再问:你能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吗?(着重说一说是怎样算出6 + 4 = 10的,并强调可以根据6 + 4 = 10,直接写出4 + 6的结果)

出示问题2(图意:一共有10人,左边有6人,右边有多少人)。

提问:要算右边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板书:10 - 6 =)

再问:怎样算出10减6等于几呢?(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根据加法算式想减法算式结果的方法)

出示问题3(图意:一共有10人,右边有4人,左边有多少人)。

提问:你能列出算式,并很快算出结果吗?

学生列式,并算出结果。

[评析:从现实情境入手,引导学生经历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活动的效率。同时,要求学生用三句话(两个条件,一个问题)表达图意,渗透了加、减法实际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的同时,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算式想后面算式的结果,既使学生初步感知了加、减法的联系,又促进了算法的优化。]

谈话:刚才有小朋友说,图中1个小朋友戴帽子,9个小朋友没戴帽子,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先自己写出算式,再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每一道算式表示的意思。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说一说是怎样算、怎样想的。

[评析:充分利用情境图创设开放的教学空间,引导学生再次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根据一幅图列出四道算式的理解。让学生说每一道算式的意思,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2. 教学试一试。

谈话:我们来做个抛花片的游戏好吗?(拿出花片)老师这里有10个花片,每一张花片的正面都印着花的图案,背面都没有图案。像这样(边说边操作)把10个花片抛在讲台上,请小朋友猜一猜,可能有几个正面朝上,几个背面朝上?(学生猜可能出现的结果)

验证:想知道谁猜对了吗?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帮老师数一数。(指名数花片)

提问:你能根据抛花片的结果,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指名说出四道算式)

谈话:请小朋友从自己的学具中数出10个花片,抛一抛,看你抛出的几个正面朝上,几个背面朝上?再根据抛花片的结果写出四道算式。

反馈各种不同的结果,当学生说自己抛出的是5个正面朝上和5个背面朝上时,提问:你怎么只写出了两道算式?

谈话:根据抛花片的结果,我们写出了这么多算式,你能把这些算式按顺序排一排吗?(学生活动)比较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揭示课题:和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板书)

[评析:抛花片的游戏,既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猜抛花片的结果,有助于学生从数的组成的角度有序思考;根据自己抛花片的结果,列出四道算式,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把算式按顺序排一排,并说一说其中的规律,有助于内化新知,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

三、 巩固练习

1. 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还想做游戏吗?(动画演示:小老鼠出8,大象从卡片中找出2,小老鼠说算式:8 + 2 = 10,大象说算式:2 + 8 = 10)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数字卡片,同桌合作,一个小朋友任意出一张卡片,另一个小朋友很快从自己的卡片中找出一张,使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加得10,并说出两道加法算式。

2. 想想做做第2题。

教师说算式,学生口算得数。

3. 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把得数直接写在书上。

4. 想想做做第4题。

先自由地说一说,填一填,再有顺序地说出可以填哪些算式。

5. 想想做做第5、6题。

先让学生独立看图,填写算式,再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题意的。

[评析:练习层次清楚,形式活泼,突出了教学重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 课堂总结。(略)

一年级数学教案上册苏教版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复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发展学生的口算能力和自我评估的能力及应用意识。

2、在回顾学习过程中交流自己的体会与进步。

3、在实际的购物活动中,能正确计算应付款和找回的钱,并巩固学生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人民币进行买卖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购物能力和参与意识。

4、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复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发展学生的口算能力和自我评估的能力及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开火车游戏。

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进行计算。

二、比较算式。

出示书86页的第一幅图。

(1)先只算出第1行算式的得数。

(2)根据一、二两行的关系推算出第二行算式的得数。

三、我的成长足迹。

1、提出问题。

我最满意的一次数学作业......

2、学生小组交流,分组汇报,根据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进行解决。

四、购物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1、出示体育运动商品的具体价目表。

2、让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

3、小组交流,并汇报。

五、统计。

1、近来一周的天气情况。

师:我们还学习了统计,你能根据统计图说出近来一周的天气情况吗?

出示统计图。让学生说一说晴天、雨天......分别有多少天?

2、实践活动。

(1)先说一说在完成统计图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2)调查的内容:调查一个星期你家扔掉了多少个塑料袋?

(3)反馈预习作业。

(4)学生进行调查活动。

(5)汇报成果。

(6)提出问题。

从你制作的统计图中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六、。

通过今天的上课,你想说些什么?

七、环保作业:

统计从明天起往后的7天里,你的家庭使用或丢弃塑料袋的数量,在课本的统计图中涂一涂。日常使用的塑料袋严重污染我们的生活环境,根据你的统计结果,你有什么想法?请你写一写。

一年级数学教案上册苏教版教案篇6

教学内容:

一年级北师版数学14-1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认识和体会“1厘米”的意义,初步培养估测意识,学会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测量。

教学难点:

正确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正确进行简单的测量。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合作意识,锻炼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小熊遇到了难题,想让小朋友帮忙,难题是“桌子有多长”。

二、知识探究

1.自主探索,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测量桌子的长度,并汇报结果。

师生一起观察测量的结果,引出尺子。

2.认识尺子,认识1厘米。

活动一:通过认真观察、交流,总结出:

(1)尺子上有数字0、1、2、3、4……,0在尺子的最左端,表示起点。

(2)有一条一条的线,有长的短的,我们把这些一条条的线叫做刻度线。

(3)有“cm”-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学生通过打招呼认识它。

活动二:认识1厘米。

尺子上从0到1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尺子上每一大格为1厘米。

活动三: 1厘米到底有多长?

学生用拇指和食指对准尺上的0和1,比划一下就能感受到1厘米的长度。

寻找身边的1厘米:大拇指指甲的宽度、拇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大约都是1厘米。

有了1厘米的基础,进而认识3cm、5cm。(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三、用直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1.当0刻度完整无缺时,将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看另一端与尺子上的哪个刻度对齐。(生动手测量自己的铅笔有多长,在测量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物体的一端与0刻度线对齐,而另一端却不能于某个刻度对齐,这时我们就看它的末端离哪个数字近,就说大约()cm。)

2.尺子上0刻度找不见的时候,物体的一端对准一个整刻度,看另一端与尺子上哪个刻度对齐,此时,物体的长度为两刻度值的差。

四、应用练习。

小熊量东西。

五、课堂小结。

小熊在大家的帮助下,顺利地通过了老师的测试,高兴极了,说想让小朋友总结一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可以吗?

板书设计:

桌子有多长

尺子 cm—厘米

教学反思:

?桌子有多长》一课,重点是让孩子认识1厘米,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以及能正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中需要多次进行活动,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机智,然而,这也正是我所欠缺的东西,导致整节课进行得杂乱无章,秩序混乱,所以这是一节失败的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以小熊做客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动手量桌子这一环节,学生没有完全参与进来,这与我有很大关系,教师的示范作用本应该体现出来,但是自己也没有做到,这是不应该的。

3.认识1cm,体会1cm的实际意义这一环节,我做的准备不够充分,学生只是用手比划了几次1cm,不如给学生准备一些1cm的实物让他们体会好。

4.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少,只是单纯的看了小熊的错误,这种间接的方式肯定不如亲身体验好。

5.另外,平时的习惯养成没做好,导致课堂中间经常出现一些突发现象,我处理得很不到位,也没能及时的处理好,这些方面的技巧还需要自己一点一滴的去积累,慢慢去摸索,多动脑思考,多请教其他老师。

恳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2024年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6篇

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人教版教案5篇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篇

人教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8篇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7篇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8篇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5篇

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5篇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09850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