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深入了解教育目标和学生的需求,以便制定适当的教学策略,教案是一份教育工作者用来计划和组织教学活动的文件,以下是发发总结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最新8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掌握并会写“灶、庞、焕”等生字;
3、理解课文中的词语,找出文中作用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
4、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中描绘的一座村庄、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 1mi.net 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书课题
(二)自读
1、自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
2、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可以分为几部分?
4、学生提出自读是不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写到黑板上。
(三)品读-
1、这座村庄原来是什么样?指名读1、2小节。你能想象出当时的生活吗?说说你的理解。
2、诗人开篇为什么用“昨天”而不说“过去”?(体会。深圳、祖国“变化”的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
3、你怎么理解“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句话?省略号起到了什么作用?
4、原来的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昨天贫穷落后]
5、现在的村庄是什么样子?默读3----7小节,体会诗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词句。
6、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惊叹?到底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组合作学习4---7小节。
7、全班交流。4---7小节从哪些方面写了村庄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能不能将你的感受读出来?
8、是呀,农民的生活由物质到精神都“焕然一新”。“这就是昔日……”学生跟读。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绘着美好春光”?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总结----拓展与延伸
深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呢?播放:《春天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原文
1、有感情齐读课文。
2、诗人是怎样将村庄的变化写出来的?(让学生学习文中作运用的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
3、原来的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巩固生字
1、区分形近字。
2、听写生字。
(三)根据诗歌的写作顺序,背诵课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自主阅读、交流感悟相结合,联系生活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
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重点句的含义。
抓住作者赢得珍珠鸟信赖的原因,感受作者与珍珠鸟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与动物、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原应以诚相待,和谐相处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三、教学策略
独立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用具体可感的画面、声色、情节描述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
通过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揭示课题
导语:(出示课件:珍珠鸟的图片)同学们,作家冯骥才先生曾饲养过三只珍珠鸟,在小鸟与大作家相伴的日子里,作家感触颇深,写下了《珍珠鸟》这篇文章。(齐读课题:珍珠鸟)
同学们,从大作家与鸟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呢?
(二)整体感知,引出人与鸟的话题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想想珍珠鸟是怎样一种鸟?结合课文中的描写,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学生交流,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发言并和学生一起对发言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升、引导。
小结:这是一种怕人的鸟。从珍珠鸟的外形描写中体会“我”喜欢珍珠鸟。
是啊,多么惹人喜爱的珍珠鸟啊!所以,当朋友送我这对珍珠鸟时我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指名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对于文章的内容只要求学生粗知内容即可。学生在读文、交流的过程,既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梳理,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的能力,又由鸟的外形特点、鸟的习性,引出人与鸟之间相互信赖的话题。
(三)理解品味,体会鸟对人的信赖
这种怕人的鸟,怎么会变得不怕人?“我”是怎样逐渐赢得珍珠鸟的信赖的?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内容体会。
学生交流,教师梳理归纳为三件事。
第一件事:为鸟安排舒适温暖、幽静的巢。
“我”知道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只有在这像幽深的丛林一样的地方,珍珠鸟才感到安全。所以,它那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第二件事:决不惊扰它们。
(1)知道它们竟然有了雏儿,这是多么令人惊喜的事情!此时,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2)“我”是怎么做的呢?读读文中的描写。
指导感情朗读。因为“我”知道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第三件事:小鸟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我”不管它,不伤害它。
(1)三个月后,这对珍珠鸟有了雏儿,这个小家伙长什么样?找到相关的语句,读出你的感受。
(2)多么可爱的小家伙啊!虽说“初生的牛犊不畏虎”,但是这只小珍珠鸟刚开始探索这个世界的时候,却还是心有余悸的?
指名读第八自然段。只要大鸟在笼子里生气地叫一声,它就立即飞回笼子里。“人有人言,鸟有鸟语”,鸟的叫声,就是它们交流的语言。你觉得此时它们在交流什么呢?
(3)这小家伙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呢?学生交流讨论。
无论小家伙在我的面前做什么,我不管它,不伤害它,小鸟的活动范围不仅越来越大,而且胆子也越来越大,有一次,它竟然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课件出示课文中插图,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有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请一位同学在音乐声中朗读。
(4)多么感人的一幅画啊,“我”默默地享受着这小家伙对我亲近的情意,我没有惊扰它,因为我知道它仍然是一种怕人的鸟。
(5)课件出示: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再读这一句话,你有又什么新的感受吗?
这种怕人的鸟现在与我这样的亲近。
因为我知道珍珠鸟怕人,所以,我尊重、理解它们,给它们自由,决不惊扰它们,我和珍珠鸟的关系也越来越亲近了。所以,文章在开头部分,单独把这一句话作为一个自然段,强调“这是一种怕人的鸟”,使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设计意图】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是通过读来感悟的。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心得,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并通过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个环节中,以“我是怎样逐渐获得珍珠鸟的信赖”为对话主题,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逐渐明确“我”为珍珠鸟所做的一切,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引导学生体会信赖源于对别人的尊重、理解、宽容和爱,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巧妙。
(四)总结升华,体会信赖的含义
望着这和谐的画面,感受着鸟儿亲近的情意,作家不由得从心底流出这样的感慨。
课件出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仅存在于人与动物之间,更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在你的生活中,你有这样的体验吗?
学生交流。
总结升华:信赖,就是尊重、理解、宽容。只要心中有爱,我们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会感受到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和谐美好的境界。世界万物共生长,应以诚相待,和谐共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珍珠鸟在“我”细心的照料下,由怕人到与人亲近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并由此拓展到生活,延伸到人与人,人与自然都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五、活动学习
搜集整理有关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的感人故事,与同学分享。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3至12自然段、14自然段,能紧扣“玩”字发表自己的读书感受;
3、在读中感悟作者率真、质朴的独特的语言魅力;
4、通过阅读、品味有关语段、语句,深切感受祖父与我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作者对童年无拘无束生活的眷念和对祖父的怀念。
教学重点:
咀嚼文字,体验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感悟祖孙间的浓浓亲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园子,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心中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园子?请说说理由。
2、二十多年后,园子里的一切依然活跃在萧红眼前。让我们听她娓娓道来——指名读第2自然段。
二、品读语言享受快乐。
1、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3-12自然段描述的画面,划出你认为最有趣的句段,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
2、生默读感悟。
3、指名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听一听,想一想,这样的画面好玩吗?为什么?
4、让我们用刚才的方法再来学一学第4自然段,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想象画面,哪些词句让你觉得好玩?为什么?
5、请同学们轻声读5-10自然段,对话部分同桌可以分角色朗读。
6、自由读11自然段,哪些词句让你觉得特别好玩呢?
7、指读第12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这段话又好玩在哪儿?
8、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边,他劳动我玩耍。他拔下锄杆帮着我玩,他教我认穗逗着我玩,他被我抢过水瓢,任由我瞎闹。园子里飘着乐趣,飞着自由,流淌着浓浓的爱。
三、感受自由,拓展说话。
1、我是自由快乐的,就连园子里的植物也是自由快乐的。引读:太阳在园子里显得特别大。花开了,就像()。鸟飞了,就像()。虫子叫了,就像()。一切都()。
2、要做什么,(),要怎么样,(),都是()。倭瓜是自由的,()。黄瓜是自由的,()。玉米是自由的,()。蝴蝶是自由的,()。蚂蚱是自由的,()。蝉是自由的,蜂子是自由的,()。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四、出示小诗,配乐诵读。
1、终于,我玩累了。……只用草帽遮着脸就睡着了,草地是床【】,蓝天是被!读的时候,轻一点,再轻一点,不要惊醒了她美丽的梦!(出示小诗)
2、那快乐自由的园子,那满脸是笑的祖父,还有那用草帽遮着脸睡觉的小女孩,渐渐的,渐渐的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五、介绍作者,推敲课题。
1、介绍作者
2、此后的二十多年,萧红念念不忘这个园子?在她心中,这是一个________的园子。
3、这篇文章被很多教科书选用。编者给这篇文章加的题目,有的是《祖父和我》,有的是《祖父的园子》,而苏教版的题目是《我和祖父的园子》,请比较比较,你觉得哪个题目更合适呢?
4、总结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3篇《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
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欣赏诗歌
2.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海外与南京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
(1)教师简介余光中:
台湾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就读于南京五中,高中毕业后选择了金陵大学。他的很多优秀作品表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就是因为《乡愁》一诗引起轰动,又被称之为“乡愁诗人”。
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这篇作品
(2)教师范读,帮助学生领悟。
听老师读一读,看看自己有没有体会。
(3)学生自读。
通过自己读,听老师读,有什么感悟?
板书设计:
欣赏诗歌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第二课时《秋思》《长相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
1.复习《泊船瓜洲》,重温思乡情。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2.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另外两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
3.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4.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
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
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一)学习《秋思》。
1.指名朗读古诗。
2.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1)体悟“见”之萧瑟。
◇“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
◇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唐代洛阳应该是何其的繁华,然而这一切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
(2)想象“意”之万重。
◇“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
句诗。
(3)品味“开”之内涵。
◇“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
◇“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那一刻,你的神态,你的举止又怎样?——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你就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会怎么说?这两人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什么?
3.诵读提炼。
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学生齐读古诗)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
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学生背诵全诗)
(二)学习《长相思》。
1.看插图,说词意。
欣赏课文插图,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并从这首词中找到相对应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大意。
2.讨论:
(1)抓意象,山水风雪行。
◇说说“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意思。(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
◇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万水、风雪交加)
◇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2)品意蕴,故园无此声。
◇“此”是什么意思?“此声”是指什么声音?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样的声音?(随机点拨“千帐灯”、“聒”)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指名朗读这首词。
◇“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想像说话。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这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容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学生齐“碎”。)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从这一个“碎”字,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再读下阕。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再次回读这两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两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前者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后者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鸿雁传书,千言万语;夜宿边关,千辛万苦。山高水长隔不断我的思乡情,岁月流逝剪不断我的思乡情。——师生共同激情回顾《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
5.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
板书设计:
秋思
见秋风;意万重;复恐、不尽;又开封
长相思
身在征途萧萧风雪难入梦
心在故园羁旅怀乡情意浓
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在学习对个人采访的基础上,掌握角色采访对话的方法。
2、能运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采访对话。
3、进一步培养应变能力。
教学设计:
一、导入激趣:
1、导入:前几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采访,掌握了一定的采访方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内容,进行角色采访。
2、回顾方法:首先要听清楚提问的内容;其次,考虑从哪儿方面来回答;第三,注意采访与被采访的关系,确定回答的语气,考虑叙述的方法,最后回答时还得注意讲述要流利。
二、示例比较:
1、示例:大队委员来我中队采访班级推广普通话的情况。
大队委员:听说你们班在开展推普活动中成绩显著,请你说说推普意义。
答:推普的意义很多,我认为有这三点最主要:1、大家都讲了普通话,就解决了各地之间语言障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容易了。2、可以规范祖国的语言文字。3、我认为还可以显现的文明程度。
大队委员:那你在班推普工作是如何进行的?
答:我班推普工作是老师组织指导下,按部就班地开展,首先我们讨论了讲普通话的作用,其次班内制订了推普公约,贴在墙上,大家对照着做。第三,老师经常对我们进行培训,纠正读音。第四,各小组还开展竞赛。总之,我班通过全面开展推普活动,人人参与,使推普工作落到实处。
2、比较学习:
⑴采访与被采访之间的关系。
①同学之间②队干部与队员③老师与学生
⑵一开始直接说出要采访的目的,声音要响亮。
如上述推广普通话,可以这样说:听说你们班在开展推广普通话活动中成绩显著,请你说说或介绍你们是怎样做的,好吗?
⑶被采访的要听清楚对方的意思,灵活地回答问题,对难以回答的问题可以避开不说。
⑷接受采访还应注意谦虚,有礼貌。在采访回答中加入:“我们工作才刚刚开始,还做得不够,请你们多提宝贵意见!”“你们的这次采访是对我们班级推普工作的检查和督促,谢谢你们!”
三、同桌练习:
同桌进行采用问答式采访,学习回答问题技巧和应变能力。
四、小组交流,共同评议。
五、全班展示,巩固学法。
六、作业:
联系课文《访问环保方博士》,体会博士回答技巧,学习他的知识渊博。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会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出示黄山图片,师:面对这茫茫的云海,嶙峋的怪石,苍翠的树木,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有过这样的感慨:(幻灯出示)
2、▲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明)徐霞客
3、通过前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你对黄山有哪些了解?生自由说,引入欣赏“黄山四绝”图片,(点明:在四绝之中,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4、▲ 板书课题,指导读题并质疑。
(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领略一下黄山松的奇美。先扫清字词障碍。
设计意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前期的预习和自身生活知识的积累,有效带动课堂学习兴趣的激发。
二、合作探究,学习字词。
1、出示生字:
誉 陡 屏 宾 屹 卧
①小组合作学习。
②提醒区别“宾”“屏”的读音
2、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投影。
(2)观察,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重点指导:卧、誉(引导分析笔顺、结构等)
(3)师范写,学生描红。
(4)听写检查,评讲。
3、由词入句,指导朗读。
(幻灯出示)情有独钟 郁郁苍苍 姿态优美
饱经风霜 枝干遒劲 充满生机
千姿百态 潇洒挺秀 神奇秀美
①各形式读,及时纠正。
②读了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吗?
4、我们试着将词语放回课文,一起来朗读课文。
分节赛读课文(及时正音,指导读难读的句子)。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生字教学以学生的自学为主体,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增强生字的记忆和运用。
三、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生分段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大意。
2、师指导朗读。
3、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重点描写了什么?(概括时要简洁、准确,引导归纳大致内容)
师边听回答边板书:
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千姿百态
4、再读课文。
四、联系背诵,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最为喜欢的奇松文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想黄山奇松“奇”在何处。
板书设计:
16、黄山奇松
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千姿百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实践目标:通过朗读、赏析感悟课文内容,了解黄山奇松的特点。
情感目标: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体会黄山松的奇和美。
难点:引领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合作探究法、讲读法等
?教学准备】
ppt课件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搜集《黄山奇松》的资料(图片、视频等),进一步了解黄山奇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你知道这句诗赞美的是哪座名山吗?(黄山)你对黄山有哪些了解?指名说。
2、欣赏“黄山风光”视频。
设计意图:叶圣陶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学生学习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这里利用视频资料,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课文的情境和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启动情感。
3、看来,刚才大家已经深深地被黄山的风光吸引了,那么,在这美丽的黄山之中,最让人们情有独钟的是什么呢?大家知道吗?
出示课题,引出“黄山奇松”
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首先请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指名说。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感受黄山山松的奇美!
4、出示第一段,齐读
你读出了什么?
出示四绝图片。
设计意图:展示黄山“四绝”图片,复习了“黄山四绝”所指,形象快捷地让学生对黄山有了具体、生动的印象,激起学生想了解黄山的兴趣。
理解词语:情有独钟、陡崖、潇洒、挺秀等
让我们美美地读读第一段。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 要看奇松,最好的去处就是被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让我们登上玉屏楼吧! 出示图片。
2、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自由读第2自然段,指名说
3、 小组合作学习:找出描写三棵奇松特点的语句。
(1)品味迎客松
①小组代表汇报,出示“迎客松文段”,齐读。
②迎客松奇在哪里?出示句子“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品读。
③一奇在姿态,理解 “遒劲 ”
④二奇在历史悠久、生命力强 ,理解“饱经风霜”,出示老人图片。
“饱经风霜”是本课需要重点理解的一个成语,对于阅历较浅的城市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采用以图解词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很直观、形象建立对词语的印象,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黄山松在生长过程中历经了很多艰难险阻。
用“饱经风霜”说一句话。指名说。
这棵迎客松在成长过程中历经了多少艰辛啊,风吹不倒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真是一棵奇树!再读句子。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 ⑤三奇在热情好客
出示句子:“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好客的迎客松正热情欢迎我们的到来呢,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交流发言,并加上动作。
同学一起站起来,学一学迎客松,伸出你热情的手臂,表演读这句话。
⑥迎客松多好客热情啊!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理解“象征”(代表,最重要的,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好客)
⑦学到这,我们不禁赞叹——(出示诗歌,齐读)“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
设计意图:课外诗歌的出示,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面,增加了诗词句的积累,声情并茂地朗读,使黄山松的形象也因此更显高大。
(2)感受陪客、送客松
①小组代表汇报,出示“迎客松文段”,齐读。
读完,你发现了什么?陪客松有什么特点?
“绿色的巨人”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绿色的巨人”突出了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茂盛。
通过朗读来表现。指名读,全班读。
看,陪客松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如果陪客松会说话,它会对游客说些什么呢?(学生说话)
②小组代表汇报,出示“送客松文段”,齐读。
送客松 ——小组代表汇报,出示送客松文段
出示图片,观察一下送客松有什么特点?
理解“蟠曲”、“天然盆景”。
用朗读体会它的美,小组读,全班读。
师小结: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松啊!
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让我们再读一读第二段,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
4、争当小导游:介绍三大奇松。
设计意图:本次小导游练习,既是对前文学习的一个回顾、总结,又再次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落实了课后第一题的背诵任务,减轻了学生课下学习压力。
三、总结拓展
1、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2、“屹立”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谁给我们做个动作看看。一生表演动作。
3、大家想看看这些千姿百态的松树吗?
播放松树图片,边展示图片,师边解读。
4、看完了图片,再来读读这一段,读出黄山松的千姿百态。
指名读,全班齐读。
5、这段话里有一个符号,(手指省略号)它有什么作用呢? (省略了松树的其他形态)
6、那你还能想到松树的哪些形态呢?指名说。
设计意图:此处是一个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入口。学生在轻松、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脑中会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激励学生放飞想象。又引领学生揣摩、借鉴了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7、在课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有同学也搜集了一些黄山松的图片,一起欣赏下吧!播放松树图片,师解读。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课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对黄山奇松充满好奇,积极搜寻黄山松的课外图片。课堂上的交流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课外实践情况,另一方面开阔学生的眼界,把学生带入“奇松”世界。
这些松树可真是千姿百态啊!让我们再读一读最后一段吧,再次感受黄山松的千姿百态。(齐读)
8、出示课堂小练
关于黄山,真有说不尽的美景,道不完的神奇,中山某旅行社准备开辟“中山——黄山”的游览线路,请你为旅游公司设计一条“有创意又吸引游客”的广告词。先和同桌讨论一下,再写下来。
全班交流。
9、总结全文:同学们,我们今天真有眼福,有幸欣赏到了千姿百态的黄山松,并感受到了它的奇美。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能亲眼看看黄山的奇松,浏览大自然的美景,感受祖国山河的美。
板书设计: 黄山奇松
千 迎客松 优美遒劲
姿
百 陪客松 绿色巨人
态
送客松 天然盆景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7
一、体验阅读、读中见情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和新闻记者实践。教学《四季》一课,我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把自己当成草芽、谷穗、雪人来体验,体会出这些人性化了的事物的兴奋与自豪。
二、想像入境、情感熏陶
儿童诗的语言亲切、生动,意象简单使得诗歌在很多地方都留有空白。《四季》也是如此。在读通读懂后,我在诗歌的空白处设计了这样一些提问尖尖的草芽对小鸟说我是春天。小鸟会怎么回答呢?假如你是荷叶,你还会对青蛙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坐在荷时上的青蛙,你又会对荷叶说些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发挥自由的联想去填补这些空白,欣欣然走进诗的意境。这种想像说放能使学生入情入境地,多而达到与作者和教材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句式迁移、创编诗歌
儿童诗的句式往往可以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四季》这篇课文中句式一:(什么)(怎么样),他对(谁)说:我是(什么)天。在文是出现三次。句式二:(谁)(怎么样),他(怎么样)地说:我是(什么)天。学完整首诗拮我让学生用这两种句式创编儿童诗,由扶到放,由个体啼头编创到小组合作创编。这种创编,是学生发挥想像的创造性思维,是发自内心的抒发,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小组合作,自主识字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注重在小学一年级起,就着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故在教学的多个环节,设计必要的小组合作学习。如,在学生读通读顺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学习生字。引导学生发现识字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从图入手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四季的景色,学生欣赏。
2、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一个季节,说说这个季节的景色特点。学生说哪个季节,就出示表示哪个季节的字卡(春、夏、秋、冬)挂在黑板上,让学生认识这四个生字。
3、师:每项个季节都有各自的景色特点,都很美。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美丽的四季,去欣赏四季的景色吧!出示课题四季。学生齐读。
[教学刚开始,出示四季景色课件,一方面激发学习兴兴趣,另一方面以画面为凭借认识,相应的四个生字。]
二、自由选读体会诗境
(一)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音。
(二)在学习小组内读给同学听,互相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指名朗读,要求定位在读对,读通上。
(四)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练习朗读,并体会。
(五)随着学生交流,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看图说出春天的景色,说说草芽的样子。学生交流后,指名读,及时评价。说一说小鸟听了草芽的活会对小草说什么。
2、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说说池塘里夏天的美丽,说说假如你是荷叶,你会对青蛙说什么?假如你是坐在荷叶上的青蛙,你会对荷叶说什么?,又会对荷花说什么?指名朗读,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3、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
引导学生想象:谷穗弯弯的,黄澄澄的成熟了,他会想些什么?指名读,评价。
4、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先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冬天,说说冬天能玩什么。再用朗读竞赛的方式来组织读好这一小节,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加动作。
5小结:你看,其实四季都很美,只要你用心地去读读,去感受,你就会发现四季的美丽与可爱。
[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让学生在读通全文的基础上自由选读便是触及精神需要的最好方式。学生这时的读必定是从内心体验出发,结合生活经验,展开丰富想象,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的点拨,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促使学生对语言有细腻的感悟。]
三、感情朗读背诵全文
(一)教师谈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四季》这首诗歌。刚才你们一节节读得挺好,老师也想跟你们比一比。
(二)老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练读,小组里学生互读互评。
(四)指名朗读,伺机进行评价。
(五)自由练背诵小组合作背全班齐背。
四、拓展训练创编诗歌(以文中出现的句式创编)
(一)扶着引导学生创编
1、出示图片(有桃花、蜜蜂),并提供句式:
桃花,他对说:我就是春天。
2、出示图片(有柳枝、行人等),提供句式:
柳枝,他对说:我就是春天。
(指名说,指名学生说,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动态等方面去说。)
3、不出示图片,只提供句式:
他对说:我就是春天。
(二)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创编
1、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仿照书上的句式创编,教师巡视指导。
2、各小组上台汇报(可以派代表,也可以四人一齐上台),教师伺机评价指导。
3、教师小结创编情况。
五、自主探究识字写字
(一)在学习小组内自学生字,你认识了哪几个生字,说说是怎样认识的?不认识的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二)自学笔顺在书上描红。
(三)交流书写体会。
(四)教师在黑板上书写,学生认真看
(五)学生在田字格本上书写,注意正确的书写姿势。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8
教学要求
1、理解格罗培斯设计的最佳路径融入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2、学习格罗培斯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会认读本课的生字。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格罗培斯设计的最佳路径融入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学习格罗培斯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搜集设计大师格罗培斯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谁来介绍一下格罗培斯,学生结合资料,教师补充。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看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新词。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
2、课文什么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刻?
四、细读品味,感悟最佳途径。
1、格罗培斯之所以设计出最佳路径靠的是什么?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品读、思考。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谈论。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学习。
(1)他严谨的工作作风。从建筑学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点——路径设计却让他大伤脑筋。已经修改了五十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这2句话中细读品味。
(2)因为老太太的做法给了他创作的灵感。抓住:漫山遍野、绵延上百里等词语体会格罗培斯受到的启发。
(3)引导学生体会“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把人摆在第一位的做法。
五、拓展延伸
根据自己的感想创作名言。
六、作业:完成同步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咀嚼”,领会“嚼”字在口语与书面语中的不同读法;通过教师范写,学生书空与练写结合的方法,牢记“嚼”字字形。
2、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
3、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
教学难点:
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走进童年的记忆
1、谈话激趣:
师:童年是一首优美的小诗,是一支动听的歌,是一幅斑斓的画,随着时间的悄悄流逝,我们的心中肯定也留下了许多童年美好的回忆,那么在你的心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音乐)
2、小结谈话,引出课题:
师:的确,一个玩具,一只狗,一个人,一件事,都能唤起我们美好的童年记忆,这些记忆由于一颗闪光的珍珠永远地珍藏在我们的心中,时而闪发着耀眼的光芒。然而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点,带给我们的童年记忆也是不一样的。有一个台湾女作家,她叫林海音,她的童年是在老北京城度过的。后来去了台湾,于是她把自己在城南生活的童年故事写进了一本书,这本书叫《城南旧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本书的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
3、想像情境:
师: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三个词语组成了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的题目,此时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副怎么样的画面呢?
师:同学们脑海中留下的画面,其实也同样在林海音女士的脑海中无数次的浮现。你看,冬日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响着悦耳的驼铃声,童年的往事再次重临“我”的心头。
(二)、初读课文,感受童年的美好故事
1、师:请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这篇课文,并根据提示思考相关问题。
投影出示: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童年的哪些往事重临作者的心头?
2、交流:
师:童年的哪些趣事重临作者的心头呢?
(三)、再读课文,深深体会童年的美好回忆
1、师:童年的故事就如同美丽的画卷时刻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而林海音的童年故事也那么有意思,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几十年前的老北京城南,去感受她那有趣的童年故事。请同学们细细地读课文,划出让你觉得最感兴趣的句子,然后在句子的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2、交流:
师:我刚才看到大家读得很投入,找得也很认真,有的同学划了一处,有的划了多处。我想第一次划下来的地方肯定是你们认为最有趣的地方。谁想先说?(随机出现相关句子)
生:1)“我”看骆驼咀嚼(课件出示下列句子)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句子很有意思呢?(指3名学生自由的说说,并让他们读读)
假如你就是林海音,你现在就站在骆驼的面前,你正在看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请闭上眼睛,老师把这段文字读一读,你想象骆驼的样子,想象骆驼在咀嚼的时候,牙齿是怎样在动的。
(师朗读“我站在骆驼的面前……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这一段文字。生闭上眼睛想像当时骆驼咀嚼草料的样子)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
生答
师:林海音就这样一直被那骆驼吃草料的样子深深地吸引了,就这样一直看着看着,看的时间久了,太入神了,觉得太有趣了,所以就看得呆了。看着看着,她好象就忘记了什么,觉得自己就是什么?
生齐答:骆驼。
师:现在你就是那不断咀嚼着草料的骆驼,一起来感受那份乐趣。
师:林海音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觉得自己就是那头骆驼,所以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那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让自己入神、发呆的情境?
师:我想你们的童年趣事和林海音一样带给老师太多美好的回忆,现在,就让我们和童年的林海音一起再来感受骆驼咀嚼的乐趣吧!
师:各种原因使得已是成年的我对这种事情已经不感兴趣了,尽管我也是从儿童时代走过来的。林海音女士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四十二岁了,比老师的年龄还要大十几岁,你觉得她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她还会去学骆驼咀嚼吗?生齐答:不会。
师:正如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写到:“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请读一读这段文字。
出示下列文字,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过渡:虽然,现在作者不会再去做这样的傻事了,但就是这样有趣的童年往事才带给我们带多的回忆,那么除了“我”看骆驼咀嚼这件事外,还有其他的趣事吗?
2)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现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交流:谈谈你为什么说这段话比较有意思?
师:那么爸爸对骆驼挂铃铛是怎么解释的?你赞同谁的说法呢?为什么?
师:当爸爸听了“我”当时的想法,他想了想,笑了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此时,爸爸在想些什么呢?又为何笑呢?
其实爸爸也已经赞同了女儿的想法。想的那么天真,那么充满诗意,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作者这份充满诗意而童真的情感。
师:爸爸的那句“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让现在的林海音时常回忆起那美丽的往事,可童年那美丽的想法从现实的眼光来看可能不再有了,这就像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已经不会再做了。就像她说的那句话: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过渡:童年学骆驼咀嚼的傻事、儿时天真的想法带给现在的我美好的回忆,同样还有另外一些事也让我难忘,那就是(看骆驼脱毛的情景)。
3)“我“看骆驼脱毛情景
课件出示: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
师:请1名学生读这段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像从这段话的描写中,你觉得有趣在哪里?
师:如果你就是林海音,你会有这样的想法吗?为什么?
师:现在已是中年的林海音女士,她还会有给骆驼剪不整齐的毛的想法吗?(学生自由交流)此时的她已经不会再有当时的想法了,就像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不会再做了。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出示,学生齐读:
过渡:还有哪些有意思的事情?
4)“我”怀念骆驼队
课件出示:分角色朗读
从这段话中,你看出了什么?
师:是呀,怪不得妈妈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那么,小时候的林海音到底问了些什么呢?
师:是呀,此时的她可能已经不会再问了,就像文中所写的,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不会做了,满脑子的童年时代的问题也不会问了。
课件出示,学生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师:同学们,虽然林海音早已身居台湾多年,可是50多年后的她,却依然固执地保留着北京口音,有朋友说她比北京人还北京人,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她怀恋的仅仅是童年吗?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
出示:《苦恋北平》相关语句:
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
这一切,在这里何处去寻呢?像今夜细雨滴答,更增我苦念北平。
生读。
师:就这样,每一景每一物,只要是碰到与北平相似的,都会令她触景生情,勾起她对故土的思恋,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正如文中所说的(生读):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同学们,这本书里记录了林海音在北平城南悠悠的回忆、淡淡的感伤,希望大家能去读一读。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内容,认识奴隶社会的黑暗和奴隶起义反抗的必然性。
2、学习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了解人物的内心。
3、了解剧本的特点。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从斯巴达克和奴隶们的对话中,了解奴隶的悲惨命运。
2、体会奴隶社会的黑暗和奴隶起义的原因。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我们先来看一段影片。(播放光盘:斗兽场里奴隶们相互角斗或是同野兽搏斗,供奴隶主娱乐。)
2、看了影片你们想说点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3、看看电视上的小朋友是怎样说的?(播放光盘)
4、简介背景,导入新课。(播放光盘)两千多年前,罗马是奴隶制社会。罗马人征服别的国家,就把当地居民变成奴隶。奴隶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他们是主人的财产和商品,没有任何权利,连子女也属于主人。奴隶不受法律的保护,奴隶主可以任意杀死自己的奴隶而不犯罪。在罗马城里有斗兽场,所谓“斗兽场”是一种专供奴隶角斗手或野兽角斗的特种竞技场。奴隶主让奴隶带着脚镣做各种苦役,把壮最骁勇的挑出来做“角斗手”,放在斗兽场里强迫他们相互角斗或是同野兽搏斗,供奴隶主娱乐。这种角斗极其野蛮残酷,角斗结果“角斗手”全部死亡或留下最后一个人。
二、学生浏览课文,思考并回答电视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1、学生读课文,并回答。
2、看看电视上的小朋友是怎样说的?(播放光盘)
3、认识剧本的特点。 (剧本开头写时间、地点、人物、布景,括号里的小字介绍剧情变化和人物的动作、情感、说话语气,最后写幕落即剧演完了,幕布落下来。)
三、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回答电视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1、学生自由回答。
2、听听电视上的小朋友是怎样回答的。(播放光盘)
(课文讲的是两千多年前发生在罗马城里斗兽场上的一件事。奴隶主强迫斯巴达克在斗兽场上与狮子搏斗后,又与十个奴隶角斗,供奴隶主娱乐。斯巴达克启发奴隶认识奴隶主的罪恶后,带领奴隶冲出角斗场,英勇起义,广大奴隶纷纷响应。时间是公元前73年春天的一个下午。地点是罗马城里,科里色姆斗兽场上。)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1、对于这样一个剧本,你们想做些什么?(分角色朗读)
2、你们最想读剧本的那一部分?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3、对于不同角色的台词我们应该怎样读? (学生自由回答)
4、听听电视上的小朋友是怎样说的。(播放光盘)
5、分小组练读。
6、各小组比赛读。
五、思考并回答电视上老师提出的问题:斯巴达克为什么要带领奴隶们起义?
1、学生自由回答。
2、播放光盘。
3、师总结。(通过斗兽场上发生的故事,揭露了奴隶主贵族的罪恶和奴隶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奴隶英雄斯巴达克的反抗精神。)
作业:
用这节课学习剧本的方法自学《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自主读书的过程中了解文中写了哪几种事物,并仔细读读对事物的每种描写。
2、通过学习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联想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体会。
3、引导学生体会灯塔面对恶势力毫不畏惧,监守服务岗位的可贵品质。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渎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精读课文,感悟精神。
1、思考交流:文中写了哪几种事物?
重点理解:(1)暗礁为什么认为灯塔可恶,想把它毁灭掉?
(2)面对狂风暴雨、雷鸣闪电和咆哮的浪涛,灯塔为什么毫无畏惧?
(3)你又联想到了哪些事物?
2朗读指导,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总结全文,学这则童话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四、创新发明。
1、分小组说说准备发明什么灯。它的外形怎样?有什么功能?
2、想象发明的灯,把它画下来,配一段文字说明。
3、小组派代表拿图片上台投影汇报,介绍。
4、评议。
五、举办图片、资料展览。
1、收集图片、资料。
2、归类编排。
3、为展览起一个响亮的名字。
4、办展览。
六、课堂总结。
1、指名谈谈收获。
2、小节。
(1)动手方面。
(2)发言方面。
(3)创新方面。
(4)兴趣方面。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投影佳作,欣赏。
1、投影佳作,齐读。
2、评评好在什么地方。
二、投影病文,指导修改。
1、投影病文,自由朗读。
2、谈谈病文的不足之处及如何修改。
3、逐一进行修改。
4、自由读读改后的作品。
5、前后对比、评价。
三、完成“笔下生花”部分。
1、投影。
2、指名读。
3、根据选择的题目分小组展开讨论交流。
4、将交流的结果进行汇报,老师指导。
四、活动过程。
1、学生写作,老师巡视指导。
2、针对巡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或全班点评指导。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