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发总结网 >策划方案

高中教案参考7篇

具备互动性的教案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和学习进步,教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差异制定,以满足个体化的学习要求,以下是发发总结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高中教案参考7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教案参考7篇

高中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结构与功能观说出细胞分化的概念。

2.通过归纳与概括,总结出细胞分化的意义。

3.基于对细胞分化事实的理解,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感受生命的奥秘,形成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胞分化的概念、原因及意义。

难点:细胞分化的原因及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细胞分裂的flash动画,提问:细胞发生了什么变化?是通过什么过程实现的?

(细胞数量增多,细胞分裂。)

展示细胞分化的flash动画,提问:细胞发生了什么变化?

(细胞种类增多。)

引出细胞分化,提问:对生物有什么意义?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细胞分化的概念

自主阅读教材,提问:分化的概念?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教师补充: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2.细胞分化的意义

多媒体展示结肠黏膜上皮、骨、神经组织和肾小体的图片。提问:这四幅图片的`组织和器官各有什么功能?

(结肠粘膜上皮细胞起着保护的作用,又能分泌特殊的分泌液;骨在人体内起着支撑的作用;神经组织可以传递神经兴奋;肾小体可以过滤血液形成原尿。)

追问:这说明细胞分化有什么意义?分组讨论。

(①细胞分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②细胞分化可以形成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使生物体能够正常发育。③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展示资料:在红细胞中,与血红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处于活动状态,与肌动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则处于关闭状态;在肌细胞中则相反。提问:细胞分化的原因是什么?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的细胞中dna的状态是不同的。)

(三)巩固提高

提问: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意义一样吗?

(细胞分裂只能繁殖出许多相同的细胞,只有分化的细胞才能形成不同类型的组织或器官,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四)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查阅资料分析,思考分化的细胞,能不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

高中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

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预习导学→引导点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典型例题分析→巩固知识→达标提升

【自主预习】

1.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即 电荷和 电荷.

2.原子核的正电荷数量与核外电子的负电荷的数量一样多,所以整个原子对 表现为电中性.

3.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不同,核外电子的多少和运动情况也不同。在金属中离原子核最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失去这种电子的原子便成为带正电的离子,离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上振动而不移动,只有自由电子穿梭其中。所以金属导电时只有 在移动.

4.物体的带电方式:(1)摩擦起电: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失去电子的带 电,获得电子的带 电.(2)感应起电:导体接近(不接触)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 的电荷,而另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 的电荷.

5.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 ,也不会 ,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6.电子和质子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电荷量e= c.实验指出,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电荷量e的 .所以,电荷量e称为 .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 测得的。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是创造电荷的过程

b.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两个导体接触后电荷会消失,这种现象叫电荷的湮没

c.接触起电是电荷转移的过程

d.玻璃棒无论和什么物体摩擦都会带正电

8.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元电荷就是电子 b.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量数值相等的电量

c.元电荷就是质子 d.物体所带的电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互动交流】

思考问题

1、初中学过自然界有几种电荷,两种电荷是怎样定义的?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如何?电荷的多少用什么表示?

2、电荷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呢?

一.电荷

1.电荷的种类:自然界中有 种电荷

①.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叫 电荷;

②.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叫 电荷。

2.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相互 ,异种电荷相互 。

二.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法

问题一:

思考a:一般情况下物体不带电,不带电的物体内是否存在电荷?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怎样的?

思考b:什么是摩擦起电,为什么摩擦能够使物体带电呢?实质是什么呢?

(1)原子的核式结构及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原子:包括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

(2)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

实质:电子的转移. 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

1. 摩擦起电

产生?结果?

实质:摩擦起电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 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带 ;失去电子,带

例1.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毛皮带正电,这是因为( )

a.毛皮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了 b.毛皮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了橡胶棒上了

c.橡胶棒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了毛皮上了 d.橡胶棒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毛皮上了

问题二:

思考a:接触带电的实质是什么呢?

思考b: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导体,接触后再分开,二者所带电量怎样分配呢?

电中和现象及电荷均分原理:

a.两个带 电荷的物体相互接触后都不显电性,这种现象叫做电中和现象。

b.两个相同的带电金属导体接触后,电荷要重新 分配,这种现象叫做电荷均分原理。

2. 接触带电

产生?结果?

实质:自由电子在 的转移。

例2. 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一个带+6×10-8c的电量,另一个带-2×10-8c的电量。把两球接触后再分开,两球分别带电多少?

问题三:

(1)思考a:金属为什么能够成为导体?

(2)【演示】

思考a:把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导体a,箔片有什么变化,现象说明了什么呢?然后又移走c呢?

思考b:如果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箔片什么变化,这种现象又说明什么呢?

思考c:在上一步的基础上,再让a和b接触,又会看到什么现象呢?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3)什么是静电感应和感应起电?感应起电的实质什么呢?

3. 感应起电

⑴静电感应:当一个带电体 导体时,可以使导体带电的现象,叫做静电感应。

⑵感应起电: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

实质:自由电子从 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规律:近端感应 种电荷,远端感应 种电荷。

静电感应的原因?

分析物质的微观分子结构,分析起电的本质原因:把带电的球c移近金属导体a和b时,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使导体上的自由电子被吸引过来,因此导体a和b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感应起电也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得出电荷守恒定律.

例3. 如图所示,将用绝缘支柱支持的不带电金属导体a和b 接触,再将带负电的导体c移近导体a,然后把导体a、b分开,再移去c,则 ( )

a.导体a带负电,b带正电

b.导体a带正电,b带负电

c.导体a失去部分负电荷,导体c得到负电荷

d.导体a带正电是由于导体b的部分电子转移到a上,故a、b带等量异种电荷

小结:使物体带电的方式及本质

三.电荷守恒定律

1、电荷守恒定律的两种表述:

表述一:

表述二: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

例4.关于电荷守恒定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一个物体所带的电量总是守恒的;

b.在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系统所带的电量总是守恒的;

c.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系统内的等量的正负电荷即使同时消失,但是这并不违背电荷守恒定律;

d.电荷守恒定律并不意味着带电系统一定和外界没有电荷交换;

四.元电荷

阅读课本并回答

(1)电荷的多少如何表示?它的单位是什么?

(2)什么是元电荷?一个电子就是一个元电荷吗?

(3)元电荷的数值是多少?它的数值最早是由哪位物理学家测定的?

(4)什么是比荷?电子的比荷是多少?

1. 电荷量( ):电荷的多少,简称电量。单位: ,符号:

2. 元电荷是一个电子或质子所带的电荷量,它是电荷量的最 单位。

元电荷的值:e= ,最早由美国物理学家 测定。

注意: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等于e的整数倍。就是说,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3. 比荷(荷质比):带电体的 与其 的比值。

比荷:电子的电荷量e和电子的质量me的比值,为 c/㎏

例5.关于物体的带电荷量,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为任意实数

b.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应该是某些特定值

c.物体带电+1.60×10-9c,这是因为该物体失去了1.0×1010个电子

d.物体带电荷量的最小值为1.6×10-19c

例6.5个元电荷的电量是________, 16 c电量等于________元电荷.

五.验电器和静电计

1、人们选用什么仪器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阅读课本了解验电器和静电计的结构和功能 静电计(指针式验电器)

2、思考:是否只有当带电体与导体棒的上端直接接触时,金属箔片才开始张开?解释看到的现象.

【随堂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都是使物体正负电荷分开,而总电荷量并未变化

b.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摩擦过程中橡胶棒上正电荷转移到毛皮上

c.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是摩擦过程中玻璃棒得到电子

d.物体不带电,表明物体中没有电荷

2.带电微粒所带电量不可能是下列值中的 ( )

a.2.4×10-19c b.-6.4×10-19c c.-1.6×10-18c d.4.0×10-17c

.3.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摩擦起电说明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也说明通过做功可以创造出电荷

b.摩擦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c.感应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

d.感应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带电的物体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

4.如图所示,原来不带电的绝缘金属导体mn,在其两端下面都悬挂着金属验电箔.若使带负电的绝缘金属球a靠近导体的m端,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只有m端验电箔张开,且m端带正电

b.只有n端验电箔张开,且n端带负电

c.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左端带负电,右端带正电

d.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左端带正电,右端带负电

5. 如图所示,a.b是被绝缘支架分别架起的金属球,并相隔一定距离,其中a带正电,b不带电,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导体b带负电

b.导体b左端出现负电荷,右端出现正电荷,并且电荷量大小相等

c.若a不动,将b沿图中虚线分开,则左边的电荷量小于右边的电荷量

d.若a、b接触一下,a、b金属体所带总电荷量保持不变

6科学家在研究原子、原子核及基本粒子时,为了方便,常常用元电荷作为电量的单位,关于元电荷,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

a.把质子或电子叫元电荷. b.电子带有最小的负电荷,其电量的绝对值叫元电荷.

c.1.60×10-19c的电量叫元电荷 d.质子带有最小的正电荷,其电量的绝对值叫元电荷.

教后记:

1、 学生对三种起电方式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还例举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对点电荷、元电荷、质子电量、电子电量之间关系下节课还要复习。

1.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时,橡胶棒带 电荷,毛皮带 电荷.当橡胶棒带有3.2×10-9库仑的电量时,电荷量为1.6 ×10-19库仑的电子有 个从 移到 上.

2.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的近旁有一绝缘金属球b,开始时a、b都不带电,如图所示.现使b带电,则 ( )

a.ab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 b.b将吸引a,吸在一起不分??

c.b立即把a排斥开 d.b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a排斥??

3.关于电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玻璃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正电,胶木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负电.

b.摩擦可以起电,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总是同时带等量异种电荷.

c.带电现象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物体得到多余电子就一定显负电性,失去电子就一定显正电性.

d.当一种电荷出现时,必然有等量异号的电荷出现,当一种电荷消失时,必然有等量异号电荷同时消失

高中教案篇3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民族节日、文化遗产的认识,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及其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从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中感受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2)认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尊重文化的多样。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化多样性

难点: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各具特色。不同的国家、民族具 有各自特色的文化,这使世界文化呈现出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如何正确认识、对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是本节课探究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探究一:展示不同的建筑,这些建筑承载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各国标志性的建筑显示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即世界文化是异彩纷呈,交相辉映的。

1、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探究一:多媒体展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以及外国的传统节日,感受一下纷呈的民族节日。

(1)民族节日

①含义: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②意义:

第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第二: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小试牛刀:

1、2013年3月13日,是农历的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龙头节”,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的美好愿望。这表明()

①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②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③透过民族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民族文化的韵味④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民族节日属于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①观点正确;②③属于民族节日的作用,正确;④观点错误,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答案]c

探究二:展示文化遗产的图片,以及我国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

材料一:我国已拥有各类世界遗产37处

我国在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至今已经有37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三遗产大国。其中文化遗产26处、自然遗产6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

你能说出哪些的世界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部分:长城、故宫、莫高窟、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孔府及孔庙和孔林、武当山古建筑群、拉萨布达拉宫、平遥古城、庐山、苏州古典园林、丽江古城、皇家园林颐和园、皇家祭坛天坛、重庆大足石刻、青城山-都江堰、洛阳龙门石窟、皖南古村落、明清皇家陵寝、大同云冈石窟、澳门历史城区等

材料二: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

古埃及的金字塔:埃及的金字塔建于4500年前,是古埃及国王为自己修建的陵墓。迄今,埃及已发现大大小小的金字塔97座,其中最有名的是位于开罗西南面的吉萨省沙漠里的祖孙三代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1979年,埃及从吉萨至达哈舒尔的金字塔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古罗马圆形竞技场: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威尼斯广场南面,是迄今留存的古罗马建筑中最卓越的代表,也是古罗马帝国的象征。

1980年,包括它在内的罗马城古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对文化遗产有什么了解吗?

(2)文化遗产

①人类遗产分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②地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意义: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 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④保护: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

小试牛刀:

2、由我国艺术家杨丽萍领衔的《云南映象》在澳大利亚演出,引起轰动。这个蕴含现代文化观念、充满美丽安宁意境、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剧,在澳大利亚观众中产生了认同感和亲切感。该剧引发澳大利亚观众共鸣的根本原因是()

a.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

b.中华文化与澳大利亚文化具有巨大的反差

c.不同国家的人民具有共同的人文情?

d.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能得到世界认可

[解析]我国民族文化能在异国得到观众的共鸣,是因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具有共性;文化差异会导致误解,故c正确,b排除。a、d不是引发澳大利亚观众共鸣的根本原因,排除。

[答案]c

2、透视文化多样性(难点)

(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及意义

①文化多样性是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②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族建筑和风俗习惯、传统节日、文化遗产等等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共性与个性)

①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性:世界各民族的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民族性:由于多种因素不同,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小试牛刀:

3、、“如果全世界都吃汉堡包,那将是人类的悲哀;如果全世界都看美国电影,那将是世界文化的毁灭。”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b.文化多样性是各民族文化得以生存和延续的条件

c.只有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

d.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材料是通过反例启示我们文化要多样性,而不能整个世界一个模式。a、b、d三项是从整体上表述文化的多样性,没有结合材料,是不正确的。

答案:c

3、尊重文化多样性 (重点 )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尊重文化多样性遵循的原则

①原则: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意义: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小试牛刀:

2、在进行文化比较时,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能坚持文化中心主义。所谓文化中心主义就是以自己的文化为标准来评论其他文化,并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是正确的,而其他民族的文化是错误的倾向。反对文化中心主义 ()

①是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②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互相尊重、共同发展③是承认各国文化具有优劣的表现④是尊重民族文化的要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反对文化中心主义,就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所以①②④正确,③说法错误。所以选c。

答案:c

课后小结

高中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在游戏过程中探索与同伴合作的方法,增强合作的意识。

2.在活动中体验合作的重要,以及获得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轮胎27个、9套跳袋、哨子一个、信封9个、彩虹伞两个、波波球4个、篮子两个、手机一部。

【活动过程】

一、建碉堡,初步体验合作力量大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二)布置任务,交代要求。

1.任务:建碉堡。

2.要求:碉堡得建在对面的空地上;碉堡要建成圆形,每层都是9个,第二层的要建在第一层两个轮胎的中间;材料只能搬,不能滚,每人搬一个。

(三)幼儿游戏后交流分享。

你们刚刚建碉堡的时候搬了两次轮胎,感觉有什么不一样?碉堡是谁完成的?

(四)教师小结:两个人合作搬轮胎,一点儿也不累。一个人垒碉堡累且慢,大家一起合作就轻松多了,合作的力量真大呀!

二、送情报,体验如何合作

(一)布置任务,交代要求。

1.任务:送情报。

2.要求:两人合作送情报,送到对面碉堡的最底下一层藏好。

(二)幼儿游戏。

(三)交流分享。

(四)教师小结:在合作时,就是要和队友商量好,一起同时跳,这样就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

(五)幼儿再次游戏。

(六)再次交流分享。

(七)教师提升小结:看来你们都掌握了合作的方法——同时跳。

三、运炸弹,知道合作的重要

(一)布置任务,交代要求。

1.任务:运炸弹。

2.要求:9人一组合作运炸弹,炸弹运送到碉堡后,不能用手去拿,只能从彩虹伞的边上出来,而且要放在碉堡的最上面一层。

(二)幼儿游戏。

(三)交流分享。

(四)教师小结:当我们是一个小团队的时候,不仅要相互配合,而且一定要齐心协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五)再次游戏。

(六)再次交流分享。

(七)教师提升小结。

四、收材料,引导幼儿共同合作

(一)教师提问:除了游戏,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是需要大家一起合作的?

(二)教师小结:小朋友,你们生活经验真丰富,知道这么多生活中需要大家一起合作的事情,看来合作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

(三)教师提问:今天的活动结束了,现在请你们合作,可以是2人,也可以3人,或者更多人合作将这些材料归回到原处放好。赶紧动手吧!

(四)幼儿一起行动,把材料都放回原位,自由结束。

活动反思:

人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着,幼儿园的社会活动是帮助幼儿形成自我意识,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自控能力、合作能力,内化社会规范的一项学习活动。《纲要》明确规定:“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富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在这次的整个教育活动中我主要以幼儿体验为主,助幼儿内化于心,感受相互配合,共同合作带来的快乐。其次,渐进式环节设计让活动层层深入。我设计了三个循序渐进的层次,进行情境游戏,在第一阶段使幼儿初步感知相互配合的重要;在第二阶段体验两个人进行合作;在第三个环节挑战多人合作并进行比赛。特别是在第三个环节孩子们在没有尝试过的情况下,共同商量后通过分工合作很好地完成了彩虹伞运球的任务。幼儿通过循序渐进的游戏体验,越发地感受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并能够在比赛游戏中有意识地相互提示、相互配合,在遇到问题通过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了互助、合作与成功带来的快乐。最后,结合大班幼儿喜欢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开始注意合作的特点,我在第三环节设计了非常有挑战的游戏,每一个幼儿需要与八个人共同合作,并且在圆圆的彩虹伞的限制下,幼儿有的横着走,有的斜着走,有的倒着走,要求球必须从彩虹伞的边上滚出来,并且不能用手去拿,这就为幼儿进一步增加了难度和挑战性。团队合作、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后的成功体验已经给他们带来最大的满足和快乐!

不足:在执教过程中,时间没有把握好,课堂应变能力不够灵活,使得本次活动的最后一个延展环节未能得以很好的展示。

高中教案篇5

一、班会主题

抗击新冠肺炎,我们共同努力

二、班会背景

由于突发的疫情,使得过年期间正应该是走亲访友,与小伙伴玩耍的机会没有了,学生被要求进行自我保护,不能与外人进行接触,长时间的封闭生活使得学生出现了浮躁、懒散、害怕、焦虑的情况,影响身体健康。

三、班会目的

1、懂得新冠病毒的危害,学会正确认识病毒。

2、做好疫情期间的预防,学会基本预防常识。

3、了解焦虑与突发状况的关系。

四、班会准备

1、将自疫情发生以来的相关事件进行搜集。

2、分享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

五、班会过程

老师以直播的方式

1、介绍此次班会的流程,介绍了班会召开的背景。

2、将重点部分进行详细讲解,结合实例,做正向分析。

(1)什么是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病毒,因形态在显微镜下观察类似王冠而得名。目前为止发现,冠状病毒仅感染脊柱动物,可引起人和动物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疾病。

本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已命名为“20__—ncov”,即20__新型冠状病毒。

(2)临床表现有哪些?

一般症状包括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等,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严重者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出凝血功能障碍等。多数患者症状为轻、中度,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3、就容易引发的焦虑情绪与突发状况的关系进行明确。

(1)什么是焦虑?

心理焦虑:是由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生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为什么会产生焦虑?

(3)怎样缓解焦虑情绪?

①认知疗法:改变不良认知或进行认知重建。

正确看待冠形病毒的.危害,对它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了解自己身边的具体疫情,做好适当的防范,不要过度害怕和紧张,按照要求正常应对即可。比如:做好日常的消杀、测温、配合管控、尽量不出门、多关注时事。

②行为疗法:呼吸训练、松弛训练。

做深深呼吸、眺望远方等放松训练,或是干一些可以使自己放松下来的事情,比如瑜伽、看书、做手工、画画、弹奏乐器、唱歌等,并且适当进行身体锻炼,增加身体的免疫力。

4、就自我防护过程中的细节部分进行讲解。

5、学生连麦,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师对大会内容进行总结:

(1)正确认识新冠形病毒,从自己身边做起,做好自我防范,不为医疗人员麻烦;

(2)正确看待新冠病毒,树立正确的心态,积极应对,积极配合。

六、班会教学设想

安排这节《抗击新冠肺炎,我们共同努力――疫情期间缓解心理情绪》主题班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真正了解新冠肺炎,调节心理情绪,学会自我防护。

高中教案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上一节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图、表来组织样本数据,并且学习了如何通过图、表所提供的信息,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情况。本节课是在前面所学内 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通过样本的情况来估计总体,从而使我们能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总体的规律,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的帮助。

2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⑴能利用频率颁布直方图估计总体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⑵体会样本数字特征具有随机性

难点: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能利用频率颁布直方图估计总体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2) 能用样本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估计总体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并结合实际,对问题作出合理判断,制定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初步体会、领悟“用数据说话”的统计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有关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判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法上,我采用“问答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层层深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2。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分析

1.复习回顾,问题引入

?屏幕显示」

?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并不需要了解总体的分布形态,而是更关心总体的.某一数字特征,例如:买灯泡时,我们希望知道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我们怎 样了解灯泡的的使用寿命呢?当然不能把所有灯泡一一测试,因为测试后灯泡则报废了。于是,需要通过随机抽样,把这批灯泡的寿命看作总体,从中随机取出若干 个个体作为样本,算出样本的数字特征,用样本的数字特征来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

提出问题:什么是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教师提问,铺垫复习,学生思考、积极回答。根据学生回答,给出补充总结,借助用多媒体分别给出他们的定义)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做好知识准备。

(进一步提出实例、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

?问题2〉选择薪水高的职业是人之常情,假如你大学毕业有两个工作相当的单位可供选择,现各从甲乙两单位分别随机抽取了50名员工的月工资资料如下(单位:元)

分组计算这两组50名员工的月工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并估计这两个公司员工的平均工资。你选择哪一个公司,并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分组分别求两组数据的平均工资。

学生:甲、乙平均工资分别为:甲:1320元,乙:1530元。

所以我选乙公司。

学生乙:甲、乙两公司的众数分别为甲:1200,乙:1000,所以我选择甲公司。

学生丙:我要根据我的能力选择。)

高中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 “赋”的有关特点。

2.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3.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4. 理解作者由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板书课题)

二、简介“赋”的体裁特点

三、简介苏东坡及其在黄州的生活经历

四、指导诵读

这篇课文为辞赋,特别注重声韵美。在预习和教读中,宜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诵读中可根据以下要求,让学生注意韵脚和对偶句。

(1)指导学生注意以下押韵字和换韵情况。

第一段 间天然仙

第二段 桨光方

慕诉缕妇

第三段 稀飞诗

昌苍郎

东空雄

鹿属栗

穷终风

第四段 往长

瞬尽

主取

月色竭适

第五段 酌藉白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按现代汉语语音来读,有些字今天已不再押韵,这是由于语音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变化了的缘故,在北宋时期,它们都是押韵的。至于其间发展演变的规律怎样,那是音韵学研究的课题。这一点,向学生交代一下即可,不必求之过深。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举酒属(zhǔ)客 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山川相缪(liáo) 酾(shī)酒临江

驾一叶之扁(piān)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

五、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讨论题:

(1)第1段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情?

(2)第2段怎样描写箫声的?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3)从第3段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生悲的原因有哪些?

(4)苏轼针对客人的回答,阐述了什么道理,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

讨论提示:

(1)清风、江水、明月美好景色,泛舟者心情欢畅,其“乐”之甚。

(2)“怨”“慕”“泣”“诉”---“哀”“凄切婉转”。

(3)其一,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于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其三,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名悦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4)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表现了作者超然独立、不计得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从水、月中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苦闷的心情得到了慰藉,精神上得到了解脱 。(客人的话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反映了作者的内心痛苦。)

2.齐读课文,体会其语言特点。

(1)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

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蚊,泣孤舟之嫠妇。”连用的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二、课外阅读指导

课外自读《后赤壁赋》,结合“练习”第四题,指导学生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进行比较阅读。

提示:两赋写于同一年,中间相距三个月,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前赋所写,限于舟中,后赋则主要写岸上;前赋字字秋色,后赋句句冬影;前赋主要谈玄说理,后赋则侧重叙事写景;前赋主调旷达乐观,后赋略为虚无缥缈。两赋同是苏轼得心应手的力作名篇。古人的评点甚多,不无借鉴之处,兹转录数条如下:

?古文观止》评语:“前篇写实情实景,从squo;乐squo;字领出歌来;此篇作幻境幻想,从squo;乐squo;字领出叹来。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与前赋同一机轴,而无一笔相似。”

李扶九的评语:“后篇亦写客、写歌、写风、写月、写乐、写酒、写肴,—一与前篇同,而各位置不同。前篇同在舟中,次早还在;此篇有登岸一举,半夜即归,则前篇所未有也;前篇借客生波,尚似实情;此篇忽鹤忽道士,奇幻极矣,乃神似《南华》(《庄子则,非袭其貌也;至前篇说悲处,在客口中;此篇悲则公自言矣。”

以上两段从同与不同两方面分析了两赋的特点,李评较详。

林西仲评语:“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见《古文笔法百篇》)这里说的是两赋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至于两赋的高下,前人也有评论,元代文学家虞集说:“陆上衡(陆机,晋文学家,著有《文赋》)云:squo;赋体物(体味研究事物)而浏亮(清晰明亮)。squo;坡公前《赤壁赋》已曲尽其妙,后赋尤精。于体物如squo;山高月小,水落石出squo;,皆天然句法。未有道主化鹤之事,尤出人意表。”(《道园学古剥》无独有偶,据黄州的同志说:“陈毅同志生前参观黄州squo;东坡赤壁squo;中的squo;二赋堂squo;时,对后赋备加赞赏,认为后赋超过前赋,看来这后赋更着力于意境的创造,写得含蓄、深沉,比前赋由议论squo;化妆squo;的主客问答或许略高一筹,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吧!” (见《东坡文论丛》,第39页)

探究活动

前、后《赤壁赋》中的修辞及其比较

前、后《赤壁赋》中,有相当多修辞辞格的运用,使得两篇作品意象更加鲜明,描写更为深刻。其中所用的修辞方法计有:譬喻、设问、对偶、象征等等。请针对这些辞格在文章中运用的情形,及其与全篇的关系,加以比较。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雪作文800字高中作文参考8篇

2024高中教师工作总结参考8篇

高中数学教师工作计划参考8篇

高中学校工作计划参考6篇

高中生德育自我鉴定参考5篇

小班健康教案洗小手教案参考7篇

幼儿音乐教案参考7篇

班会教案模板参考7篇

剪报纸教案参考7篇

心理课教案参考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96426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