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充分利用每一分钟,让课堂更加有秩序,互动性教案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技能,发发总结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猫的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猫的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理解用算术方法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区别。
2、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考方法,会用方程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计算下列各题
(1)甲数是278,乙数比甲数的6倍还多32 ,乙数是多少?
(2)甲数是278,比乙数的6倍还多32,乙数是多少?(用两种方法计算)
2、计算后讨论
(1)这两题不同在哪里?
(2)第2题用两种方法分别是怎样解的?
二、教学新知:
1、出示例4
(1)审题: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
(2)分析解答:
学生试着用两种方法(算术方法和方程)
(3)讨论:你是怎样解答的?
解法1:(1700-32)÷6
=1668÷6
=278(元)
解法2:解:设人均收入x元,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6x+32=1700
6x=1700-32
6x=1668
x=278
(4)比较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
用算术方法解时怎样思考?
列方程解时又如何思考的?
教师指出:两种解法的思路不同,象这样的逆向题一般用方程解比较方便。
2、根据图意列方程
(1)课本练一练第一题
(2)第2题
(3)说说与第三题的相等关系。
三、巩估练习
1、王大叔承包的果园,有苹果树280棵,比梨树的3倍少20课,有梨树多少棵?
(1)先说出相等关系再用方程解。
(2)解题后讨论:
你是根据怎样的相等关系列方程的.?
梨数的3倍-20棵=苹果树280棵
能否列成3x-280=20这样的方程?那个方程比较容易理解?
2、学生独立解答练一练的2、3两题。
(1)要求先写出相等关系再用方程解。
(2)你还会列出其他的方程吗?
四、课堂总结
1、学生讨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考方法。
2、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必须先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设所求的数为x,然后根据相等 关系列出方程。
猫的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能够创编结构工整、语句押韵的儿歌,理解词语“蹑手蹑脚”。
2、能够使用较连贯的语句来描述他人的外部特征。
3、能够遵照游戏规则,愉快的共同游戏。
活动重点:能够按照游戏规则,边说儿歌边玩游戏。
活动难点:能够创编结构工整、语句押韵的儿歌。
活动准备:
老鼠服饰3套;小猫头饰16个;
图卡:老鼠,小猫,你、我的图标、藏猫猫。
活动过程:
一、玩游戏:“藏猫猫”,引导幼儿在体验中创编儿歌内容。
师:刚才我接到一个求救电话,这里有老鼠出现破坏物品,需要请大家来帮忙捉老鼠。好吗?
今天我们就和老鼠来玩一个“藏猫猫”的游戏,你们都是猫班长,我来当警长,咱们一起抓老鼠。
在抓老鼠之前,猫班长要先把自己藏起来,藏的时候别发出声音,否则会让老鼠发现。
如果你抓住老鼠了一定要告诉猫警长:“报告,老鼠被我已捉到”这才算成功完成任务,好吗?
1、玩游戏“藏猫猫”,引导幼儿初步感知游戏内容。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创编儿歌内容。
这个游戏真好玩,你们都抓了老鼠。如果我给这个游戏再创编一首
儿歌,那就更完美了。让我们一起做下来一边休息一边来给自己的游戏创编一首好听的儿歌吧。
提问:
1)刚才我们玩了一个什么样的游戏?(藏猫猫)
那我们就给儿歌的名字就叫“藏猫猫”怎么样呢?
2)谁在玩藏猫猫的游戏呢?
我们儿歌的第一句应该怎么说呢?“小猫米,藏猫猫”
刚才藏猫猫的时候,你们是什么样子的?
哦,轻轻的、悄悄的,我们可以用一个新的.词语“蹑手蹑脚”来形容藏猫猫时的样子。
这句儿歌应该怎么说呢?“蹑手蹑脚静悄悄”
3)玩游戏的时候大家都藏好了吗?谁都藏好了?
你藏好了,我也藏好了。谁来说一说这句儿歌?“你藏好,我藏好”
4)抓住老鼠要做什么事?接下来的这句儿歌应该怎么说呢?“捉住老鼠就报告”
5)你们是怎么样报告的呢?“报告老鼠别我捉住了”
今天,大家起创编了藏猫猫的儿歌,我们一起完整的来说一遍儿歌。
3、图例演示,引导幼儿完整说儿歌。
二、设置游戏情景,引导幼儿玩游戏并用语言描述他人的外部特征。
1、教师讲述游戏规则。
这个儿歌说的真棒,把我们玩游戏的事情都表达了出来。你们还
想玩这个藏猫猫的游戏吗?这次游戏有一个新的玩法:游戏中我们需要有3名小朋友来扮演猫班长,3名幼儿来扮演老鼠。其他的小朋友围成圆圈一起说儿歌,让猫班长们藏在大家的背后捉老鼠。捉住老鼠向警长报告时,要告诉警长你捉到的小朋友的外貌特征,服饰是什么样子的?
2、幼儿轮流扮演角色玩游戏。
附:儿歌
藏猫猫
猫班长,藏猫猫,
蹑手蹑脚静悄悄,
你藏好,我藏好,
捉住老鼠就报告,
报告,
老鼠被我已捉到。
猫的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皱纹纸,尝试探索皱纹纸的质地及玩法,体验玩纸的快乐。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皱纹纸手工制品、课件、皱纹纸若干张、方篓、背景图、兔子舞音乐。
活动过程:
一、出示皱纹纸手工制品,引起幼儿兴趣。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几样礼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教师逐一出示四个皱纹纸手工制品)它们漂亮吗?小朋友,你们知道它们是用什么做成的吗?老师告诉你们,它们是用皱纹纸做成的。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许多的皱纹纸。
二、尝试探索皱纹纸的质地。
幼儿每人拿一张方篓里的皱纹纸,教师引导幼儿尝试探索。
1.教师:小朋友用小手摸一摸皱纹是有什么感觉?是薄薄的还是厚厚的?软软的还是硬硬的?光光的还是粗糙的?
2.看一看别的小朋友手里的皱纹纸和你的一样吗?哦,有的小朋友的皱纹纸是红色的,有的是绿色的,还有的是黄色的、蓝色的等等。原来皱纹纸有各种各样漂亮的颜色。咱们还是听听皱纹纸是怎么说的吧!
课件小结:小朋友你们好,我叫皱纹纸,你们看我的样子像不像老爷爷老奶奶额头上的皱纹,一条一条的,皱巴巴的,像吧!所以大家都叫我皱纹纸,而且我摸起来感觉皱皱的,软软的,薄薄的。虽然我满脸都是皱纹,但是我有各种各样漂亮的颜色,能帮大家做很多的事情,并且还很好玩呢!小朋友,你们想和我一起玩吗?
三、尝试探索皱纹纸的玩法。
1.幼儿每人若干张皱纹纸,自由探索玩法,教师巡回观察提问。
2.师幼共同玩幼儿想出的各种玩法。
教师小结: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好玩的方法,真棒!还是让皱纹纸来告诉大家它可以怎么玩吧!
课件小结:小朋友,很高兴和大家一起玩,我可以撕着玩,可以团着玩,可以团成纸团扔着玩,可以搓、可以吹,可以用我做粘贴画,还可以用我做漂亮的衣服呢!你们不知道吧,我的本领还有很多很多呢,以后咱们再玩,拜拜!
四、利用废旧皱纹纸团做粘贴画,体验玩纸的快乐。
教师:小朋友,咱们刚才玩过的皱纹纸团起来还可以做成漂亮的粘贴画,瞧,小兔门前的小路还没有铺好,小兔想请小朋友帮它把路铺好,那咱们现在就拿起手中的皱纹纸团帮小兔铺路吧!
五、欣赏作品,结束活动。
教师:瞧,小路铺好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兔为了感谢大家,特地邀请我们一起来跳兔子舞,那咱们一起跳起来吧!
活动反思:
本次我设计的科学活动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征,活动第二部分请幼儿通过触觉感知皱纹纸的质地,我通过对比性的语言引导幼儿发现皱纹的质地,如,皱纹纸是薄薄的还是厚厚的?是软软的还是硬硬的等。整节活动下来大部分的幼儿参与性很强,尤其是在活动的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在探索皱纹纸的玩法时,部分幼儿思维特别活跃,想出了很多的玩法,也有少部分幼儿没有进行充分的想象,只是在重复别人的玩法。活动最后以跳兔子舞的形式结束,气氛活跃,同时,让幼儿体验了助人为乐的感觉。
猫的教案篇4
《马说》课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把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把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预备
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3、教师预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设计思路: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练习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熟悉。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留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熟悉?
要点提示:(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熟悉。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假如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洁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熟悉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假如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马说》教学反思
通过《马说》一文的教学,并结合自己平时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谈一下几点反思:
1、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首先让学生在学生初步理解字意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反复地朗读,再理解,再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内心情感去体味作者与作品,最终实现对作品深刻的感悟。
2、补充背景材料进行感悟
?马说》一文是作者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因此有关于文章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尤为重要:《马说》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鉴于此在设计导学案时,我布置了一项内容:结合历史知识,借助手中的资料,搜集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内容。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中以小组为平台,能组织有效的合作探究,各学习小组围绕问题,踊跃讨论。讨论到高潮,各学习小组围绕“谁来为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展开深究,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的资料进行智慧碰撞,这样,学生可以更深入的理解文本,为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相互争论、探究,达到让学生深层次感悟作品主题。
感觉到不足的是:在学生经过三个回合的朗读后,让学生在积累文言词语时,大部分同学还很生疏,错误率比较高,课前的预习指导很不够;课堂是注重了在情感方面的引导,也没能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字词方面的比较;还有在“拓展延伸,联系现实”这个环节中,时间把握不够好,让学生讨论拖延了一些时间,造成当堂背诵这个环节的时间过紧。
猫的教案篇5
听着他们的话,我反思自己的课:
1、整堂课我始终注意学生的动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是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拐杖、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这一点我做到了。这要谢谢陈大伟教授给我的片言片语的指点:注意学生的反应,用学生生成的问题教学。
2、导入新课自然,环环相扣,像一条顺势而下的溪流,水到渠成的流到课文的深处,流到课堂的结尾。整节课很完整。
3、第一次使用多媒体教学,不是很熟练。加之,学校里没有遥控器,每次来到学生当中活动后,又要走回到黑板前,动鼠标才能展示课件。这样来回浪费了一点时间,导致拖堂。以后要多多运用多媒体教学。
4、至于要不要歌声,关键就是看学生的感受需不需要。学生是学习主体,学生学习需要的一切多媒体都是好样的。如歌声促进了学生情感的升华,有什么不好?多媒体就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它与教学内容是有机的组合,而不是各自分离。直观、提示、促进、升华。
5、至于美学教育在时间不够的情况下要不要砍去?我认为,素质教育以育人为先,教育工作者先育人,再教书。德智体美德为首。一个没德的人,知识越多越反动。虽然下课了,那我就用下课几分钟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德育教育,又促进了课堂结构的完整,有什么不可?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渗透到每一节语文课堂中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度的统一是我每一节语文课都认真对待的事。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