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优秀的事迹材料能向他人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让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好的事迹材料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困难和挑战,促使他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难,发发总结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军人服务站站长事迹材料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军人服务站站长事迹材料篇1
他,扎根于自己的工作岗位默默奉献,脚踏实地,履行着一名基层退役军人服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他,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却用满腔热血担负起肩上的责任,用实际行动谱写出一曲退役军人服务之歌。他,就是阿左旗王府街道党工委书记、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付成辉。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他时刻牵挂着辖区广大退役军人的喜忧冷暖,在他的带领下,王府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结合街道实际,构建了“党建+共建共治共融共享”的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工作新格局,通过“党建引领、关爱尊崇、真情服务”,切实维护了辖区退役军人合法权益。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是他经常挂在嘴上的话。为更好地服务街道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他克服经费紧缺、场地不足等困难,筹集10余万元打造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服务到位、保障有力的退役军人服务站。配备了图书阅览室、活动室、学习讲堂等配套功能室,让退役军人活动有阵地,学习有场所,极大地增强了退役军人的归属感。他还用集装箱解决场地问题,建成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应急装备器材库,储备了价值20万元应急救援物资,确保遇到突发事件能够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作为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他时刻关注关心关爱退役军人,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每逢“八一”、“春节”等重要节日,他都要走访慰问生活困难的退役军人和军烈属,拉家常、问冷暖。张巴特尔是辖区一名困难退役军人,为了帮助其实现就业,付成辉一次又一次与城投公司、物业公司等部门协调,最终为他争取到了一间5年免房租的80多平米门面房,新店开张,付成辉亲自送去祝福。退役军人魏天斌彻底丧失劳动能力,妻子吴雪梅既要照顾文夫,又要照顾6岁的女儿,生活陷入困境,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付成辉多次前去慰问,并在魏天斌家所在的小区为吴雪梅安排了公益性岗位,让她在工作的同时还能照顾丈夫和孩子,从根本上解决了实际困难。付成辉还协调就业等部门定期在辖区举办退役军人再就业招聘会,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有效助力脱
贫攻坚。在他的带领下,街道建立了领导班子成员与困难退役军人“一对一”帮扶机制。
作为街道党工委书记,他带头学习和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并和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高度融合,将退役军人纳入基层社会治理网格,让退役军人担任网格员,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力军。为了让退役军人充分发挥作用、彰显价值,他还组建了由30名退役军人组成的志愿服务队,让他们参与日常巡查、防汛抢险、应急救援等工作。疫情期间,他靠前指挥,整合各方力量,在辖区设置19个防控检查点,强化车辆、人员流动管控。他亲自带头入户宣传,每天到各个卡口巡查,随时掌握一线情况,及时解决防控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防控一线坚守整整108天,为退役军人树立了典范。街道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与辖区干部群众同宣传、同排查、同值守、同巡逻、同管理,形成了“五同”防控模式,为守护人民健康生命安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为更好服务退役军人,提升退役军人综合素质,付成辉积极组织辖区退役军人、民兵应急排,举办国防教育专题培训会,进一步提升退役军人国防意识,培植爱国、爱军、爱家情怀。前往驻地部队重温军营生活,实地参观学习,近距离了解我国的国防力量。组织开展红色故事会、“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演讲比赛、退役军人座谈会等各类彰显军旅特色的主题活动,丰富退役军人的文化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化解矛盾,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让广大退役军人能够更好地融入地方,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贡献力量,同时也达到了思想教育和凝聚人心的目的,营造了关爱退役军人、尊崇退役军人、服务退役军人的浓厚氛围。在他的带领下,王府街道先后荣获全国防灾减灾示范社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机关等荣誉称号。付成辉本人也多次荣获优秀领导干部、党管武装好书记荣誉称号。征程万里,初心如磐。作为退役军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不忘初心和使命;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他将继续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使命,用一名退役军人的热血和丹心,续写砥砺奋进的新篇章。
军人服务站站长事迹材料篇2
回首创业历程,__之所以能成就令县城人瞩目的大业,除了精明睿智和自强不息,还来自于生命中有过一段当兵的历史。“我是一名当过兵的人,军队的大熔炉煅就了我敢想敢干、吃苦耐劳、不怕挫折的性格。”__正是凭借军旅生涯炼就的优良作风,在回到地方后永葆军人本色,自谋职业勇闯商海,艰苦创业并获得成功。在经济的战场上书写了人生辉煌篇章,为军旗添了光彩。
1980年12月25日,__如愿以偿地穿上绿军装,到吉林省镇来县81763部队92分队服兵役。军营生活使__增长了知识,磨练了意志,在高强度的训练中造就了一身铁骨,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三次获得团嘉奖,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
1983年,__退伍后回到家乡勃利县,1984年5月被安置在勃利制酒厂工作。在该企业工作的10年中,__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优良品质,踏实做人,勤恳做事,从一名普通的半成品车间工人,升任为生产副厂长。
当过兵的人,敢拼才能赢的军人本色是致富“法宝”。1994年,__看到市场经济发展了,物流运输业方兴未艾,很有发展前途。他便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满怀信心地筹措了资金10万余元,购买了一辆东风加长大货车,加入到了运输行业。__很能吃苦,为多跑几趟业务,困了就在车上打个盹,饿了就在车上啃两口干粮,渴了喝口凉水,有时,一天连饭都吃不上。经过三年的艰苦打拼,__不仅还完了购车的欠款,还略有盈余。__在跑运输时,不仅取得了经济效益,还拓宽了视野。1997年,他看到了新商机——经销哈啤是一项光明产业,于是与厂家洽谈成功,拿下了哈啤集团获准在勃利县的经营销售权。经过紧张的筹备,__投资450余万元的新世纪酒类经销有限公司在鞭炮声中开张了,安排下岗职工50余人。
在经营中,__继续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将“团结拼搏,求精创新,百折不挠,勇攀高峰”的优良作风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中,充分依靠企业职工实施科学管理和规范运作,使新世纪酒类经销有限公司的效益节节攀升,企业逐年发展壮大,__由此“掘”得了人生第一桶金。10年中,尽管市场经济几度起伏,__和他的新世纪酒类经销有限公司却始终“不差钱”,一跃成为县里的个体私营经济大户。
靠着诚信经营赢得市场,__的酒类经销事业如日中天,他又加盟了华润雪花啤酒以及可口可乐的经销队伍,占领了勃利县城酒店业近80%的销售份额。
又一个10年过去了,20____年,__又将发展的眼光投在旅游服务业上,他大胆收购了原县中银宾馆。投入资金800万元进行内部改造,使宾馆通过了全国旅游星级宾馆评定委员会审核,被评定为二星级宾馆。宾馆还安置了20余名青年就业。
发展的路上永无止境。拥有了事业上的“天时”和勃利县发现毛公山的“地利”,以及市、县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发展旅游事业的“人和”,20____年,__的勃利县玄羊河毛公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应运而生。项目总投资1800万元,一期工程投入680万元,现在正在建设中。建成后,毛公山将与勃利密塞、西大圈、南山公园、小黄山等景区连成勃利县红色旅游环线,届时可安排就业150余人。
当过兵的人,为国分忧的绿色情怀永驻心间。作为一个私营大户,如何做到知恩图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对每一个企业经营者最现实的考验。近年来,在加快企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__积极纳税,缴纳税金260余万元。
20____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__看到电视新闻后落泪了,于5月13日就捐款了5000元;原制酒厂白酒车间工人韩群山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因病致贫。__每年都在节假日来到他家,为他送去钱物;现在就读在东北林业大学的孙亚琦是__的一个远亲,她的父母均是勃利县大四站镇吉祥村的农民,家里贫穷供不起孩子读高中,在即将辍学之际,__来了。他让孙亚琦住在自己家里,提供食宿和学杂费用,直到孩子考上大学。
__是一个军人情结很重的人,虽然退伍20多年了,但他仍然关注着部队官兵,更关注着那些为共和国流血牺牲的烈士遗属和残疾军人。10年来,他秉承“拥军贵在真诚、优属重在务实”的理念,积极为部队官兵办实事、解忧困,还接收安置退役士兵10余人。复员军人杨学通从1994年便在__那里做工,得到了__的诸多照顾,不仅安排杨学通的妻子到经销部工作,还在20____年杨学通买房子,急需50000元钱的时候,给他拿去了50000元,解决了杨学通的资金难题;20____年,__拿出6万元,买了两辆长安客货车,赊给两名复员军人跑运输。
10余年来,谢先后无偿拿出10多万元用于捐资助学、扶贫帮困、抗洪救灾、修桥筑路。同时,努力为退伍军人、残疾人、“4050”人员、无地无业无岗人员和困难户创造就业岗位,公司现有员工100名,其中,退伍军人12人,残疾人4人,下岗“4050”人员17人。
在__的办公桌上,放这一本《七分做人,三分做事》的书籍,__深谙其中的道理,这些年来,他也是这么做的。从部队转业以后,他是兢兢业业的企业生产者,又是投身市场经济的商界楷模,在做人和做事上有口皆碑,为地方经济发展,为创建和谐社会和加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尽了一名退伍军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展望未来,__踌躇满志,他说,有各级党政领导的关心和鼓励,我继续保持普通一兵的本色,将继续把部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融入到工作中,用新的工作业绩继续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回报人民。20____年1月,__被评选为“全省优秀复员退伍军人”。
用自谋出路,含辛茹苦书写当兵人的创业历史,__成功了。用饱蘸真情的浓笔关爱弱势群体,给予他们帮助,__做到了。他将继续保持革命军人政治本色,着力搞好企业经营发展,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税收,倾心社会公益事业,为军旗再添光彩!
军人服务站站长事迹材料篇3
张启航,男,汉族,1976年9月出生,硕士学历,1998年8月参加工作,200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萨力巴乡党委书记、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萨力巴乡经济体量较小,总土地面积58万亩,辖8个行政村,共有5409户2.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4600人,现有退役军人219人,重点优抚对象58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乡。近年来,全乡包括退役军人在内的广大干部群众,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各项事业突飞猛进。萨力巴乡连续两届被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广播电视台评为“魅力乡镇”;2019年,被自治区列为“十县百乡千村”示范乡镇;2019年12月,被中农办、农业农村部、中宣部、民政部、司法部等部委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2020年5月,被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农业产业建设强镇”。
自担任乡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以来,张启航同志着眼改革大局,以开拓的工作态度和忘我的敬业精神,在新时代退役军人工作中奋勇前行。2019年,荣获“全旗优秀人大代表”称号。服务站建设得到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三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高度认可。2020年10月,自治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东部区现场会在萨力巴乡举办。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这一重要指示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作为萨力巴乡党委书记的张启航同志,主动担起退役军人服务的大梁,将服务退役军人、关爱退役军人、发展退役军人融入到乡村振兴大局。担任服务站站长后,成立了由自己任组长的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建立了退役军人服务系列工作制度,为乡服务站协调办公用房16平方米,配套活动室、器材室和图书室74平方米,并在乡便民服务大厅设立退役军入服务窗口,指导建立了8个村级服务站,为全乡退役军人搭建了服务平台,将习近平总书记对关爱退役军人的谆谆嘱托落实到了“最后一公里”。
一枝一叶总关情。在乡服务站刚刚成立之初,他组织乡服务站和乡村干部,以维护退役军人权益为出发点,聚焦矛盾排查化解,同步推进党的政策宣传、思想教育转化等工作,先后开展5批次“大走访”和1轮脱贫攻坚专项走访活动,在退役军人群体中,即时解决政策咨询类问题57个,化解各类社会矛盾5件,收集解决诉求10件,活动经验在全旗推广,并被自治区信访局誉为“枫桥经验在内蒙古的再实践”。2019年,萨力巴乡被敖汉旗评为“信访三无乡镇”。
“您要保重身体,感谢您为保家卫国做出的贡献!”。这是张启航同志在每年的走访慰问活动中发自心底的表达。在他的领导下,乡服务站着眼于关心关爱退役军人群体,完成了全乡201名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的信息采集及光荣牌悬挂工作,为3名建国前在乡复员老军人发放了“建国70周年纪念章”,协助6名退役士兵办理了社保接续,发放各类优抚资金30余万元,向退役军人印发张富清、马旭等模范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材料200余册,在“八一”、春节等节日期间慰问老复员军人及军烈属13人次,向2名抗美援朝老兵发放了抗美援朝作战70周年纪念章,把党和国家对退役军人的关心关爱传递到了退役军人身边,提高了退役军人的荣誉感、幸福感。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先后有125名退役军人主动义务参加防控工作。
为政者,就要勤勉于身。他常对同事们说,既然当了群众公仆,就不能让老百姓“戳脊梁骨”,这成为他在退役军人事务工作上恒久不变的信条。2019年,设施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刚刚起步,借着退役军人服务机构全面组建的春风,他常常放弃休息日和假期,与几名具有设施农业发展经验的退役军人一道,共同商议园区发展方向,与党政班子成员共同确定了集中、集约、集聚的发展思路。在他的指导下,到2020年,萨力巴乡设施农业发展至1万亩,12名退役军人在此创业,园区年产值可达2.5亿元,带动周边1200名群众就业。在他的引领下,先后引进了东大品证、牧原、禾丰阜信源、赤峰种公牛站等4家龙头企业,培育36名退役军人为致富带头人,1名退役军人被评为自治区级“模范退役军人”,1名退役军人被评为自治区“十大清风干部标兵”。如今,在他的带领下,退役军人已然成为了萨力巴乡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军人服务站站长事迹材料篇4
作为一名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站长及社区全科医生的双重身份,在多年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她把工作思路定位在“创新服务模式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上,并按照这一目标落实到了为群众为患者服务的实际行动当中。树立了医疗行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白衣战士良好形象。
作为一名平凡的社区医生,李x在山东堡社区服务站工作已经8年了。-年8月社区卫生服务站刚刚成立,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医院都还处于等患者上门的阶段。当时在上级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在社区启动了零距离家庭健康维护工程,提倡社区卫生服务与患者交朋友,不仅是治疗疾病,同时要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做指导的新型医疗模式,通过与居民零距离接触,使他们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个认知接受的过程。作为年轻人李x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第一个主动站出来申请到第一线。她当时正赶身患重病需要手术,为了把工作落实好,术后一天没休,立即投入到工作中。
白天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接诊,晚上加班加点挨家挨户建档。同志们让她休息几天,替她建档,她却说:“居民晚上在家,这样的机会难得,我们要真正实现零距离的医疗服务!”李x在一次建档中,来到了两个弱智残疾儿童家中,孩子与爷爷奶奶共同生活,父母打工在外。孩子太淘气,根本听不懂话,两位老人累的筋疲力尽。李x看到贫穷而又零乱的场景,心里很不是滋味。第二天她又来到了他们家中,给孩子们送来了玩具、衣服和水果,还给其中患高血压的爷爷送来降压药。老人逢人就夸谭医生好,建档时有很多不愿开门的居民也都开始配合建档,和居民真正实现了零距离。李x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摸清了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与社区居民建立了朋友式的医患关系。并逐一进行健康指导,改变了不良生活方式,减少了居民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支出,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更具个性化和人性化,体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
为了提高社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李x在社区长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义诊、问卷调查等宣传活动,增加了社区卫生站的知名度和信任度,加强了社区卫生站的利用率。她在工作之余义务为社区居民宣讲健康知识,力求把社区服务理念上升为亲情、全程、完美。尤其是老年人的反复咨询,她更是不厌其烦地耐心回答。她从来不把他们当成患者,而是当成亲人,每次讲完课后,都与居民进行一次深入的座谈,进行面对面交流、指导和沟通,征求他们的意见建议,以便更好地为社区居民、从而提高了健康知识的普及率。
*对社区内的贫困户、行动不便的老人,本着人性化服务的理念,只要一个电话或一句话,她都要亲自出诊。对特困户无论在治疗上还是医疗费用上,也是格外的照顾他们,并为特困户捐款捐物,把他们视为亲人,多次收到患者的锦旗和表扬信。社区内有一特困户家庭有两个孩子都是脑瘫儿童,孩子的母亲每天要侍侯这两个不能自理离不开大人的孩子,还要照顾患肠癌的婆婆,家里的生活来源只有靠孩子的父亲在外给别人送货获取一份微薄的收入。然而父亲在一次送货途中发生了车祸,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不慎摔成脑出血,使他丧失了生活的勇气。面对这样一个家庭,为了使患者及时康复,她亲自出诊,给患者一方面进行心理疏导,一方面进行肢体康复指导。义务免费治疗一个多月,使孩子的父亲很快得到了康复,心里也豁然开朗了许多。李x身上洋溢着的人性的光辉使这个家庭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患者说:“我身上的病能好,不仅在于谭医生的医技上,更在于她有高尚的医德。”
社区卫生服务站与社区居委会联合指导肢残及脑卒中患者康复,社区站医生作为康复指导员,提供康复计划,居委会提供各种大型康复设备,给特困和残疾人提供了免费平台,真正把服务深入到了弱势群体中。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社区居民她是“自己家的医生”,社区主任称她是居民健康的“指导员”,是残疾人、特困户、低保户的“援助员”。
“社区居民的安康是我的职责——做,就做好。干,就干出个样子。”作为一名社区站的全科医生、站长,她总是这样要求自己。
每次就医、出诊,她都把路较远、难度大的患者给自己。每天早来晚走是常事,也没有什么固定的休息日。只要患者有要求,她就随叫随到。忙的时候,午饭也经常是吃不到一半就来了上门出诊电话,她就得马上出诊。有的患者看到她瘦弱的身体心疼的说:“你身体吃得消吗?这样干可不行啊,要注意身体啊。”她总是说:“大家找我是对我的认可,他们那么难受,我怎么能不管!”
记忆中在隆冬的某天晚上七点左右,李x出完了最后一个家床,正准备下班,突然接到一个卧床患者家属的电话,患者心房纤颤、脑栓塞多年,近日合并支气管扩张,咳血,打了几家医院电话,都不给出诊。患者家属是慕名而来,看到患者焦急而又期待的目光,为了不让家属失去信任,她也顾不上在家等待自己回家的孩子。她说“我们快走吧,时间长了患者病情再加重。”工作中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有些人问她:“你不怕工作中的风险吗?”她说:医务工作者要有责任心,同时也要胆大、心细,科学地、客观地分析和总结才能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才能满足广大患者的要求,如果总是推诿患者还能体现出“社区卫生服务”这几个字吗?
总之,李x在工作中亲历亲为,特别是发挥了全科医生的优势,把自己掌握的社区卫生知识传递给了同事,传播了给居民。她带领的山东堡卫生站这一团队,打造了一种人性化的医患关系,让更多的居民都参与到了社区卫生工作的发展,使他们即是参与者又是受益者,营造了和谐的社区氛围,提升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知晓率、利用率、满意率。
军人服务站站长事迹材料篇5
工作22年,他历任6个部门的负责人,始终坚信“忠诚干净担当、踏实肯干为民,才对得起组织的培养”,坚守初心、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真心实意地为退役军人办实事、解难事。他,就是重庆市涪陵区龙桥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杨小川。
赤诚之心,服务显本色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2019年5月,龙桥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正式挂牌成立,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服务站工作,先后6次专题研究,投入大量资源支持退役军人工作。
谋定而后动,杨小川精心谋划、全力协调,按照“五有”标准建设服务站。2019年9月街道、村(社区)两级退役军人服务站实现全覆盖。街道服务站综合办公面积300平方米,配备工作人员6人;每个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办公面积在20平方米以上,配备站长1人、工作人员1人。建立工作制度14个,明确工作职责,公开服务承诺,设置文化墙、接待室、展示厅,力争做到硬件标准化、制度规范化、服务优质化。
兢兢业业,担好站长角色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为摸清家底,他与工作人员一道进村入户、走街串巷,高质量完成信息采集1176人。全面掌握困难需求,建立各类台账25个,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为切实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他开动脑筋,建立常态化联系退役军人制度,实行“主要领导包片、分管领导驻村、干部包社”的模式,做到辖区退役军人联系全覆盖。一年来干部走访联系退役军人1500人次,收集问题125个,帮助困难退役军人55人次,化解矛盾问题74个。
为做到帮扶解困精准化,他按照“一人一策”精准制定帮扶计划50人、落实帮扶措施47条。采取以“政策帮扶点、企业捐助点、自己筹措点”的方式整合资源,缓解资金难题,帮助生活困难94人次、医疗困难6人次、住房困难5人次。
他紧密联系以退役军人为主体的“龙桥街道民兵志愿服务队伍”,在疫情防控、应急抢险、防灾减灾等一线战场发挥积极作用,在新时代赓续军民鱼水深情。一年来,志愿队伍支援兄弟乡镇扑灭森林火灾3次,参与疫情防控720人次,助农收砍榨菜160人次,助力“双创”义务清扫320人次。重要节日期间,无论情况多么特殊,他都要亲自走访慰问,为退役军人送上关怀和温暖。
开拓创新,实为工作增色
为切实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在坚持“七到位一处理”原则基础上,杨小川建立龙桥街道退役军人工作“七到位”制度,一是排查问题到位;二是解决问题到位;三是思想疏导到位;四是帮扶救助到位;五是接访服务到位;六是分析研判到位;七是保障措施到位,得到区委、区政府的肯定,并在全区推广。
2020年6月,街道退役军人卢某兄妹4人来到他的办公室,情绪激动地反映其父生病住院事宜。他一边热情接待稳定情绪,一边安排工作人员迅速开展调查。第一时间安排工作人员到医院慰问,协调医保部门解决就医问题,申请了临时救助金,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要想做好事,必先做好人”,朴实的话语记心中。工作中,杨小川奉公守法、清正廉洁,立足本职、主动作为,用心、用情、用力为退役军人服务,龙桥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成为全区标杆。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